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论“岁寒三友”与“四君子”的历史起源

2013-1-9 09:21| 发布者: 今日宝应网| 查看: 5809| 评论: 0|原作者: 刘世昌|来自: 今日宝应网

论“岁寒三友”与“四君子”的历史起源与民族精神

                            刘世昌

北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云:“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野蛮日子里,谁要搞花鸟虫鱼,必被斥之为“封资修的黑货”。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天下大治,百废俱兴,在“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春风吹拂下,城乡各地植树养花又蔚然成风,到处建设得象美丽的花园。这并不单纯是群众的爱好,而且是国家由乱而治、繁荣昌盛的象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

大地也有它自己谱写的诗歌,这便是草木;花乃草木之精英,它开在人类的生活之中,更开在人们的心灵之中。世界上无论那一个民族,无不寄花木以人情,国花国树更寄托了民族精神。日本人视樱花为繁荣的象征,印度人视莲花为高洁的标志,非洲人以卡特兰鼓舞战斗,欧洲人以红玫瑰传达爱情,加拿大的国旗上是一片凌霜愈红的枫叶,墨西哥的国徽上则是仙人掌上立着一只雄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胜利的联合国大会上,还曾将新培育的黄月季命名为“和平”。……在我国则历来把松、竹、梅合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又合称为“四君子”,诗人借以言志,画家为之传神,它们成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团结奋斗、拼搏上进、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的象征。那么,它们究竟美在何处呢?

一、从大自然的杰作到中国园林的骄子

今年三月,我游历了黄山,饱览了奇松、怪石、云海这“黄山三绝”,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腾雾卷,气象万千。最令人敬佩的是那些雄劲挺拔、高大庄严的黄山松,从人迹罕至的断崖峭壁之缝隙间挣扎而出,盘根错节,铁干虬枝,宛如蛟龙、偃盖潇洒,苍翠欲滴,显示了逆境拼搏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精神上的莫大鼓舞。无论是峥嵘如铁的黑虎松还是三株合抱的团结松、彬彬有礼的迎客松还是翩翩起舞的送客松等,都是“烟叶葱茏苍尘尾,霜皮蛟落紫龙鳞”。在“狮子林”、“后海松石”、“蓬莱三岛”和“梦笔生花”等著名景点,株株奇松或挺立、或偃蹇、或倒挂、或横逸,千姿百态,“叶劲鬣须张,皮古鳞甲皴。”,夭矫入云,就象是条条苍龙遨游出没于云海之中。阵风过处,虎啸龙吟,宛转而清冽,悠然而不绝,这大概就是昔人所谓的“松涛”了。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留连忘返。

当我行经杭州云栖竹径之际,我又尽情欣赏了沿途的美竹,中通外直、粉节涂霜、竿若碧玉、叶似凤尾,它又与松不同,劲挺中带有秀逸。竹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雨后春笋一天能长1米。在地下,它们的根连成一片,是一个团结的整体;在地上,它们一支支凌云直上,劲节干霄,就如整整齐齐的大部队,英姿飒爽,没有一个站不正的;竹枝横逸向上,决不下垂;其叶虽薄,却劲利如箭,组成了一组组“个”字形,还真有它那独特的个性美。清风掠地,翠浪翻腾,如苏东坡所云:“竹亦得风、天然而笑”。正行之间,忽来一阵催笋的春雨,淅沥有声,潇湘韵寒,若午夜之潮声踏波而至,如解  之凤,乱弹不调之琴。雨过天晴,翠竹林间银泉窜跳,凉意沁人,日光映着珠凝光闪的竹枝,翠色欲流,宛然如画,颇有刘禹锡“数间素壁初开后,一片清影入座中”的妙趣。

夜晚歇于旅社,窗外月色溶溶,偏又有故意撩人的婆娑竹影映于纱窗之上,清姿瘦节,浓淡相宜,交横迷离,逸趣天成,宛然郑板桥之水墨画,极富抽象美。我想,竹本来就是文人笔下的宠儿,古人认为竹有玉品,温润青翠,故称琅李贺咏雾竹:“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倩影亭亭,虚灵缥缈,大有朦胧美。高骈赞雪竹:“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遇雪则粉雕翡翠之叶,银装碧玉之竿,虽凤尾低垂却龙节劲挺,不是更见节操美么?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之美又与松竹不同。去年正月到南京,自然忘不了去梅花山赏梅。那五出单瓣的江梅,粉红复瓣的宫粉,形似白莲的玉蝶,红白相间的洒金,……皆玉骨冰肌,疏影暗香,其幽香丽色已足以令人陶醉,然而它们还只是梅中凡品。那枝条下探的照水,虬枝盘屈的龙游,花如凝脂的朱砂,香胜兰麝的绿萼……才是梅中神品,环肥燕瘦,争艳斗奇,好象谁也不甘示弱。俗话说:“老梅花,少牡丹”,那古梅尤见精神,怒虬舞枝,苍龙盘屈,“其枝缪曲万状,苍藓鳞皴,珠花点点,幽香徐来,苔须绿丝飘飘可玩。”我不禁惊异于这人间奇特的美:老树枝干瘦硬如铁,而梅花粉苞却清艳含娇,截然相反的美,偏又合于一身,大有古木逢春之概。我更惊异于这柔中有刚的力:在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末春初,万花凋零不敢出头,唯有这柔嫩的梅花含着浅笑斗雪盛开,仿佛不知道严寒的淫威,她是一个标致的美人,然而她又确确实实是一个傲寒的英雄。难怪许多女子爱以梅为名,如艳梅、红梅、铁梅、雪梅、玉梅等等,不胜枚举。世界各地皆雪中无花,独有我国江南(云南、四川沿江而下直至上海)能踏雪寻梅,正如朱熹诗云:“故乡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这不能不说是人间奇迹、世界奇观。

中国人民历来是善于发现美而且长于利用美的,松竹梅既是大自然的杰作,必然要从装点山河发展为美化园林。

在我国,松柏齐名,名山多奇松,寺庙多古柏,苏州光福司徒庙“清奇古怪”四汉柏,历来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象征。首都北京是我国名松名柏的荟萃之地,如卧龙松、自在松、活动松、九龙柏、连理柏等,皆为稀世国宝,多是明永乐年间和清乾隆年间的遗物,它们凝结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不朽的文明。中山公园、天坛公园、孔庙、太庙等地,松柏参天,蔚为壮观,那些高大巍峨金碧辉煌的宫殿,正是在这些四季长青千古不朽的松柏映衬之下,才愈见庄严肃穆,显示出恢弘大度的中华民族气派。

竹的运用更广,其一是名山佳水得竹便灵。《诗经》云:“瞻彼淇澳,绿竹青青。”杜少陵则有:“懒性从来水竹居”、“映竹水穿沙”、“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等妙解。竹影摇曳而水波荡漾,密竹蔽天则飞瀑中悬,世称“水竹清华”或“泉竹相宜”。湖南之潇湘洞庭、杭州之云栖竹径、莫干山“竹海”、天目山“竹乡”、西双版纳之竹林、竹楼,桂林漓江之竹筏、竹影,皆是我国著名的美竹风景区。

其二是园林布竹历史悠久。竹的组景力极强,可以说是水无竹而不绿,石无竹而不灵,花无竹而不妍,松无竹而不古。枚乘《兔园赋》载:“修竹檀栾,夹水鲜碧。”汉室诸王园囿多竹,如上林苑、梁苑等皆有竹圃,以竹景胜。魏晋人好竹林生活,如“竹林七贤”避世隐居吟啸谈玄,号称“魏晋之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或归隐田园或遁迹山林,其山居别墅皆有广阔的竹林,皇家园林与寺观园林亦如此。唐宋士大夫隐居则在城市中构筑园林,因地域所限则力求精巧,称为“壶中之隐”。如白居易自构园“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地与尘相远,人间境共幽。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可师。”唐代已将竹石亭阁组合成景。宋徽宗构建的皇家园林有大面积的竹林,其中开竹径、建亭阁,形成清幽深邃的境界。一般士大夫没有大的地盘,则主张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隔断城市喧嚣,增添闲情逸趣。宋诗人王禹曾筑竹楼而居,其《黄岗竹楼记》自称“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吟诗,诗韵清绝。”明画家胡日从于十竹斋中刻印了我国第一部雕版压花笺谱——《十竹斋笺谱》。清末《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却也少不了以竹成景的潇湘馆。明清私家园林增多,但面积更小,便以雅俗评高低,雅者多为如画小品,园主人多以竹石来寄托人格理想。郑板桥说:“园有竹石,则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所以文人园林更注重赏心悦目陶冶性情。而今杭州西湖净慈寺、武昌东湖可竹轩、成都杜甫草堂等皆以竹胜。扬州个园以竹石名世,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中外闻名,取“竹”字之半名其园更为妙绝,竹有清秀静雅,石有皱瘦透漏,两者相映成趣,最为可人。其联曰:“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梅是园林名木,但多分布于江南。园艺家论梅干,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品梅花更有“四贵”之说: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得数株于窗前月下,亭畔水边,若玉蝶之群飞,淡胭脂之一抹,实是高雅清幽,气韵不凡。苏州邓尉之“香雪海”、杭州孤山与超山、南京梅花山、上海淀山湖、无锡梅园、武昌梅岭、广东罗浮、昆明黑龙潭等,皆是赏梅胜地。江浙多古梅,但古梅不尽在江浙,杭州超山有苏东坡手植的宋梅,昆明黑龙潭有唐梅,天台国清寺有隋梅,湖北黄梅县蔡山乡更有晋梅,皆是难得的国宝。

总之,“岁寒三友”各有其自然美:松堪称百木之长,竹当是百草之王(因为竹属禾本科),梅可算百花之首。松树腾而雄奇,翠竹挺直而清逸,梅花横斜而幽雅,格调虽异而相得益彰,显示出共同的不畏苦寒、淳朴清雅、高风亮节、奋发向上的民族风格。这是一种富于中国特色的典型的东方美,它们那清新健美的色香姿韵适合于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要求,它们那高风亮节的精神寄托又与我国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互相适应,由此形成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感情自然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1)为了探索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这一优良历史传统,我不得不上下求索,到历史长河中作一遨游。

二、从“岁寒三友”的形成到“四君子”的演变

松乃百木之长,是中生代侏罗纪裸子植物的孑遗。世界各国皆有松,唯中国人将松视为君子,最为尊崇。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远在商周时代,它那雄劲的姿态和长青的素质已被我们的祖先所崇拜。秦始皇登泰山而封“五大夫松”,汉武帝登嵩山又封柏为“将军”,从此便有了“秦松汉柏”之说,视松柏如国树。清代乾隆皇帝所画《古柏图》即为“二将军”,一树九干,象征朝廷九部;傲然耸立,象征政权永固。诗人们对松柏也大加赞颂,如《诗经》云:“松柏丸丸,松桷有挺。”晋陶渊明云:“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抚孤松而盘桓,临清流而赋诗。”南朝江淹云:“余筠心而松性。”唐王维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他如南朝齐王锋有《修柏赋》,唐王勃有《涧底寒松赋》、谢偃有《高松赋》、李德裕有《金松赋》,宋代徐铉有《松赋》、徐积有《大松赋》、黄庭坚有《松风阁诗》,明代刘基有《游松风阁记》等等。《诗经》以“竹苞松茂”喻坚固永久,(2)后来成了新居落成的贺词。晋顾悦以“松柏之质”比人之健康。(3)葛洪《抱朴子》云:“大岭偃盖之松,大岩倒挂之柏,皆与天齐长,与地其久。”后世联曰:“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松鹤延年》也就成为祝寿的画图。(4)宋以后松树又成为山水画的重要主角,琴曲又有《风入松》。

竹在晋以前被赋予了神异之彩。原始社会用竹制弓箭捕猎,就为人类的生存立了头功,因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5)自有文字以后先人以竹帛为书,竹简之用始于商而终于晋,前后一千六、七百年,(6)与用纸历史平分秋色,实为中华民族的古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太白诗云:“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相传黄帝命伶伦取解 谷之竹仿凤凰之声而制笛,(7)秦穆公之女弄玉又为我们留下了“吹箫引凤”的动人故事。(8)《庄子》云:宛鸟 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9)“练实”即竹米,“宛鸟 雏”指凤凰,这就给竹蒙上了一层圣洁之光。汉代费长房骑竹而飞, 葛坡化龙的故事(10)又赋竹以神异之彩。而舜之二妃挥泪所成的湘妃竹“,更记录了一段古代的爱情故事。(11)

晋以后,竹便从神奇的传说步入现实的社会。由于两晋政治黑暗,士大夫多避世逃名放浪形骸于竹林,如阮籍、嵇康等号称“竹林七贤”,(12)王徽之更称“不可一日无此君也。”(13)鲁迅说:“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唐天宝年间,孔巢父、李白等又号称“竹溪六逸”,(14)自是仿效“七贤”之举。王羲之《兰亭序》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维《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都是晋唐文士竹林生活的写照。竹子有形象美、竹林有意境美,而竹画有品格美。“中国绘画史上出现画竹专科,也是与士大夫的爱竹、对竹啸咏和竹林生活分不开的。”(伍蠡甫)现代书法家们常于绍兴举办“兰亭雅集”,即为晋人遗风。辛弃疾诗云:“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吾弟兄。”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思想。

梅属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古老而名贵的观赏植物,专家考证已有七千年的栽培史,云南、四川是梅的故乡,现在已分布到江南15个省区。梅之所以能与松、竹并称,也是因为它的耐寒性,大雪之中零下五、六度左右尚能开花授粉。越剧《毛子佩闯宫》赞它是“玉洁冰清冠百芳,耻随凡卉媚东皇。严霜冽雪寒风里,异香先吐报春光。”《诗经》咏梅甚多,如“标有梅,其实七兮”等,都不是指花,而是指当时用以调味的梅子,《尚书》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即此。后人以“调梅和鼎”喻宰相治国之才,如宋张耒诗:“调鼎自期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今之“梅雨”也是指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魏武行军“望梅止渴”,看来曹孟德对于人体条件反射学说之运用,倒是远在巴甫洛夫之前的了。

南朝大小谢山水诗诞生以后始有梅竹之诗。宋谢灵运有“初篁包绿箨,新蒲含紫茸”的名句,谢月兆 有《咏竹》、《秋竹曲》等诗篇。南朝齐梁陈时,何逊有《早梅》诗,鲍照有《梅花落》,阴铿有《雪里梅花诗》等。陆凯寄长安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说吴越人折梅赠客是传达思乡之情,从此梅花便有了“报春使者”之誉,又有“春风第一枝”之称。南朝以后还产生了关于梅花的一些风流韵事,如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之“梅花妆”,使正月初七成了梅花生日;隋代赵师雄于罗浮山夜遇梅花仙子;唐玄宗爱妃江采萍称为“梅妃”;宋张兹植梅三百株,筑室其间,美其名曰“玉照堂”;……

唐人咏竹多于咏梅。初盛唐侧重于竹的感性美,如唐太宗《赋得临池竹》:“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拂窗分龙影,临池待凤翔”。大诗人杜甫对竹曾有一些奇特的看法:如“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似是乱世自况;“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则赋竹以女性美;“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以竹为恶,极为罕见;(15)这从侧面反映了竹的“君子”形象在当时尚未定型。经“安史之乱”的考验,中晚唐诗人普遍推崇竹的节操美,如白居易以刚直之竹比不阿权贵的元稹:“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后来郑谷《语松竹》、李群玉《移松竹》等诗皆将松竹同咏,可以肯定,在晚唐松竹已结成了实际上的“岁寒二友”。

宋人咏梅多于咏竹。唐人爱牡丹,(16)其国色天香,(17)雍容华贵,象征了唐代强盛的国力。宋人爱梅花,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它符合宋人因守内虚外而屡遭外侮、崇尚民族气节的社会心理,这在“靖康之难”宋室南渡以后表现得尤为强烈。另外还有一个自然地理因素:梅多生于长江以南,汉唐都于长安,统治中心在黄河流域,宋以后始向东南推移,梅花才普遍为文人所接触赏识,并被大量种植。如林逋植梅于杭州孤山,查莘植梅于苏州邓尉,苏轼咏梅于广东罗浮,陆游赏梅于四川成都。百花诗中以咏梅为最多,而咏梅诗中又以宋人为最多,于宋人之中又以北宋林逋和南宋陆游最为突出。林逋隐居孤山,不仕不娶,植梅畜鹤,人称“梅妻鹤子”。其咏梅有隐士之风,重于感性美和气质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构图流动,背景清幽,写尽了梅花清雅俊逸的风姿神韵,极富蕴藉隽永之美,被公认为冠领古今的第一咏梅名句。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其咏梅有战士之风,重于理性美和精神美,如“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透露了逆境求存的爱国热忱和抗战不能的愤慨心情,在精神上与岁寒不凋的松竹取得了更大的一致性。有趣的是后来人在尊崇梅花的同时还贬低桃李,如吴昌硕题画梅:“冰肌铁骨绝世姿,世间桃李安得知?”辛弃疾咏梅:“桃李漫山过眼空,也曾劳损杜陵翁。若将玉骨冰姿比,李蔡为人在下中。”

历史上的三友之说首推孔子《论语·季氏》所载:“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是指交友之道。至唐代,元结《丐论》以云山、松竹、琴酒为三友;白居易《北窗三友》诗以琴、酒、诗为三友。至北宋,苏东坡《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梅、竹、石为三友,但他又常称枯木、竹、石为三友。我经初步考证,认为“岁寒三友”一说的提出当在南宋初年。五代已有画梅,勾勒着色作翎毛衬景,北宋末年华光长老释仲仁画梅以水墨点花,扬补之学之而创圈花点萼新格为后世所宗,他并且梅、竹、松、石、水仙兼长,所以“岁寒三友”很可能出之于扬补之笔下的松竹梅画格,这一画格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又受了北宋苏东坡“枯木竹石”画体的启发。苏氏是一位穷极万象的大文豪和多才多艺的全能艺术家,然而他从未提过“岁寒三友”,但他创造了“枯木竹石”画体,并称“竹寒而笑,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之三益之友。”到南宋初年,苏氏“三益之友”演变成了扬氏“岁寒三友”已是确凿无疑,这可以以南宋经学家楼钥《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扬补之画》一诗为证:“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此外,南宋林景熙《霁山集》卷四《五云梅舍记》载:“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南宋王贵学《兰谱》也曾提及“岁寒三友”一词。宋宗室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画学扬补之)有两幅《岁寒三友图》传世。其后如元杂剧《渔樵闲话》称:“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唯有松、竹、梅花为岁寒三友。”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亦称“松、竹、梅为三友”。明代定陵出土文物中有“八吉祥岁寒三友锦”。清代乾隆皇帝也画过《岁寒三友图》。

至于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当又是“岁寒三友”的演变和发展。“君子”本是古人对有德之士的称谓,晋王徽之首称竹为君子,北宋周敦颐《爱莲说》称莲为君子。潘天寿先生的《中国绘画史》将“四君子画”纳入宋代文人墨戏。胡海超先生则认为“所谓四君子画,发于唐代,宋代有较大的发展,盛行于元代,风行至今。”(18)《芥子园画传》认为“四君子画”的形成约在宋末元初。

其一,它的内质是傲寒晚节,所以虽有“君子”之誉的荷花与有“花王”之称的牡丹都未能加入“四君子”行列。春兰、蕙兰、建兰分别于春、夏、秋季开花,但兰的叶子都是四季长青严冬不凋。菊花是晚秋开花的短日照花卉,花大色艳,品种最多,是所有花卉中花型变化最大的,案头菊枝矮花肥,悬崖菊长达4米,经过嫁接的大本菊花还能一株数色,真是各具风姿。菊花耐寒傲霜,是君子保晚节的象征。如唐元稹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宋苏东坡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其二,“四君子画”指遗貌取神的写意之作,专指墨梅、墨兰、墨竹、墨菊,不包括赋彩的工笔画。工笔花卉五代时已成熟,而墨竹始于唐,集大成于北宋文同,他首创浓墨画竹叶正面,淡墨画竹叶背面。唐代杜甫已有咏画竹诗,五代南唐徐熙有工笔《雪竹图》传世,极为逼真。北宋崔白的《竹鸥图》及宋扇画《梅竹双禽图》等皆为工笔勾勒。传世的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已为水墨写意,文同是苏东坡的好友。墨梅定型于两宋之交的释仲仁和扬补之。墨兰创于宋末元初的郑思肖、赵孟坚和汤叔雅。唯墨菊源流不清,且元代墨菊诗画俱无考。(19)但元人墨竹、墨梅、墨兰传世甚多,如兴墨菊,断无不传之理,这就给我们打了个大问号。两宋艺菊初兴,(20)自然有人画菊,但未必就是墨菊,宋画有工笔赋彩菊花。《芥子园画传》认为墨菊与墨兰同出,即依此说,“四君子”的完备也不会早于宋末元初。一方面当时民族矛盾的上升是其产生的政治背景,竹之有形的“节”成了无形的民族气节,元代汉人画家中,善画竹者过其半,为历代画史所罕见。另一方面由于蒙古贵族把汉人作为专政对象的政治压力,使元画离开了唐宋写实的风格而日趋空灵的风貌,宋元文人画的兴起,重意不重形,称为“写意画”,把梅兰竹菊完全人格化,更为“四君子”画的产生提供了艺术的前提,形成了两大新的艺术特点:一是书画结合,增强了笔墨的抽象美,特别是明清生宣纸的运用,使水墨“四君子”更有韵味。二是诗画合璧,开拓了画外的意境美。如果将来始终不能发现元朝的墨菊画,那么水墨“四君子”的完备当在明朝初年。

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万历四十八年(1620)春,陈继儒于集雅斋首次刊印《梅竹兰菊四谱》画帖,序言说:“而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子无他,则以其幽香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或澄莹其神骨,以致诸水墨家亦往往求工此四种,不极其肖不止。”这可能是关于“四君子”的最早文字记载。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版的《芥子园画传》将梅兰竹菊合编一册,流传极广,影响甚大,从此,“四君子”也就名扬天下了。

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草木本无情,被称为“君子”完全是人的精神寄托。首先这种寄托源于这类植物耐寒的特征。“严冬”是恶劣环境的代表,“傲寒”就显出逆境拼搏的意志并引申为高傲节操。从秦汉人爱松到晋唐人爱竹,再到宋元人爱梅,显示出审美对象的推移,但同时包含着对前代已成观念的继承,是发展而不是转换,这就形成了“松(秦汉)——松竹(晋唐)——松竹梅(宋元)”这样的演变公式。明代至今,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一直并行于世。

其次,“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21)最初一种审美趣味并不等于就是民族精神,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升华以后才逐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秦皇汉武大封松柏,只不过是显示封建帝王的权威,后来松柏被视为国树,是因为汉唐处于封建时代的上升期,汉民族蓬勃向上的活力与松柏苍翠雄劲的气度不谋而合。晋代文士爱竹之清高,正反映了封建士大夫逃避政治现实的闲情逸致,唐人爱其傲寒,宋人爱其雅逸,都还只是人格的寄托。至南宋和元代民族矛盾激化,汉族文人不甘忍受金人和蒙古人的种族压迫,而大赞竹的节操,这时才明显地寄托了民族气节。梅亦类似,从林逋的闲适恬淡到陆游的抗金激情再到王冕的拒不仕元,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亡以后汉民族进入衰弱期时不屈不挠的高傲节操和抗争精神。

再次,“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苏霍姆林斯基)(22)人因爱美才爱这清高之物,从它们丰富的自然美提炼出高雅的艺术美,又升华为崇高的精神美。它们又有着互不相同的个性美:松,寿可千年,凌寒不凋,象征着昌盛永久;竹,虚怀劲节,直竿凌云,可喻高风亮节;梅,冲寒斗雪,冷艳幽香,似若逆境拼博;兰,风神潇洒,香盖九州,颇能洁身自好;菊,傲霜盛开,金红俏丽,愈见奋斗精神。“岁寒三友图”侧重于民族精神的体现,“四君子画”则更多地寄托了高尚的人格,但两者兼有梅竹,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三、从高尚人格的寄托到民族精神的升华

恩格斯说:“人所固有的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得多,高尚得多。”(23)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24)我惊奇地发现:凡爱“三友”、“四君”者,多为志士仁人和民族英雄,而高尚人格的扩展往往就是民族精神的内质和国格的基础,这是一种集体的历史的无意识的积累和沉淀,并首先在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身上体现出来,因为他们是民族的精英,民族的代表,预示着全民族前进的方向。那么,“岁寒三友”与“四君子”所蕴含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一)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

宋代韩拙著《山水纯全集》说:“松乃众林之长,亭亭气概,势铺霄汉,下接凡木,以贵待贱,如君子之德。”竹的“君子”形象更为突出,其生态是竿直、腹空、有节、叶作“个”字形,四季长青。“高洁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爱竹者的心灵美:刚直不阿、谦虚待人,操守坚贞,永葆革命青春等。世传有《关羽诗竹碑》二方,两画完全不同,皆以竹叶组字。一在三峡白帝城,名《丹青正气图》,用笔潇洒,诗曰:“不谢东皇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传说是关羽当时以诗表达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刘备的一片忠心。如果此画果为关羽所作,关羽则是中国画竹第一人了。二在西安碑林,名《关帝诗竹》,构图较呆板,“皇”作“君”,“自”作“立”,“嫌”作“谢”,实为清韩宰所画。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其《养竹记》云:“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这大致上符合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5)的儒家做人准则。

在历史上以“四君子”(特别是竹)来表达高尚人格者不乏其例:如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自称“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一生追求报国利民的苏东坡赞竹为“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总虚心。”一直被人民所热爱的清代郑板桥,曾因为为民请命,私自开仓放粮赈灾而丢掉乌纱,其题竹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丢官后到扬州卖画为生,大清朝少了一个县令,中国历史上却多了一个大艺术家,在扬州他再穷也不愿为盐商富豪作画,视金钱如粪土,令人看到了一位爱民清官的形象。

三国钟会《菊花赋》云:“圆花高悬,准天极地;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蕊,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东晋陶渊明与黑暗的官府更是毫不妥协,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亲耕垄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晚节自保的秋菊为知己。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26)司空图赞他是“人淡如菊”,民间更奉他为“九月花神”。

(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

中国兰以香胜,其香清雅,悠然不绝,令人心旷神怡。一茎一花者曰兰,一茎五七花者曰蕙,绿叶凌冬不凋,可长年观赏,花色亦素,花朵内三瓣外三瓣,外有两瓣平展如官帽之翅者为上品。兰在古代是高尚的象征,雅室称“兰室”,刻有兰花的船桨称“兰桨”,至交称“金兰之谊”。《易经》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三国演义》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即为金兰之谊。孔子称兰有“王者之香”,燕梦兰而生穆公,兰又有“国香”、“香祖”、“天下第一香”等美誉。(27)“表馨乎明德”,(28)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引兰为知己之后,兰即成了爱国之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兰花比君子,以美人比君王,后人称《离骚》为“美人香草之辞”,(29)人民更以端午节来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文怀沙先生说:“芳菲菲兮袭余,此君子之芳也。”

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反映了当时秦桧等求和派当权,他抗金不能以梅自比的愤慨心境。再看他的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两相对照便可见出这“香如故”就是他自死不变的爱国心。“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其香愈烈。”(30)王、张、江、姚“四人帮”以批“大儒”为名企图打倒周总理,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人民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比喻周总理万世师表的高风亮节,真可谓屈大夫的兰香流芳千古,周总理的梅香飘溢全球。

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观其名则知其志,日本侵华,他蓄须明志,誓不为日伪演出,关起门来大画梅花,还在北京西山“五君子刻石”上书写了两米大的一个“梅”字,表达了他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1984年泰州市人民政府新建梅兰芳亭即为五瓣梅花形,其间的天花、地面、挂落、围栏全是梅花图案,以纪念他人品的高洁。爱国诗人闻一多留学美国心恋中华,在《忆菊》诗中写道:“啊!四千年的华胄的名花啊!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雅逸的风俗!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毛泽东主席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31)

(三)临危不惧的民族节操

北宋文同画竹之所称“墨君堂”,苏东坡作《墨君堂记》云:“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至其节,得志虽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以竹的节操来比喻人坚定的骨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他身陷囹圄,以梅明志:“梅花耐雪白如玉,干涉春风红更黄。若为司花示薄罚,到底不能磨灭香。”和陆游的“只有香如故”同一心声。南宋遗民诗人郑所南画兰露根,有人问他:“兰花为什么不着地?”他说:“土地已为金人夺去,我岂肯着地?”以寄亡国之恨。后来明代画家倪瓒题其画兰云:“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郑所南另有《画菊》一首云:“花开不并百花红,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尝吹落北风中!”这菊花就是他自身的写照。

元初墨梅大师王冕拒不仕元,隐于会稽九里山,植梅数十株,结庐三间,自号“梅花屋”。其题墨梅云:“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汉族文人因不屈服于蒙古人的种族压迫,画竹更加不求形似,重在抒发胸中逸气。明末画家陈老莲、八大山人和石涛,入清以后面对千金也绝不为满清官员作画,保持着蔑视权贵的独立人格,以铮铮傲骨赢得了后世的赞许。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清兵压境之际,与扬州人民共存亡,死后葬于梅花岭,郭沫若题联云:“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真是浩气长存,光照日月。

(四)献身为民的公仆作风

松竹可以用来建筑房屋,制作家俱器皿,松明、竹枝可燃,梅子、松子、竹笋可食,松花粉、松针、竹茹、菊花等还可入药,无所不为人用,这本身就是对于人类一种无保留的奉献。菊花不但有观赏价值,而且有医疗保健作用,所以别名寿客、富延年。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以防瘟疫的习俗,唐代重阳节就叫菊花节,如王维诗云:“无限菊花节,长奉柏梁篇。”晋《西京杂记》说杭菊、亳菊作茶饮能补肾清肝明目。陆游是栽培菊花的专家,提出“栽菊九要”,他说“头风便菊枕”,杞菊地黄丸就能治头痛。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有菊能长寿之意,因为民间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星佬叫南极仙翁,所以南山是长寿的象征。

兰科植物有七、八百属二万余种,花大色艳的洋兰都是气生兰,素雅清香的中国兰是我国独有的地生兰。早在夏朝古人已用兰花沐浴以增香祛病,称为“兰汤”,端午节又叫“兰浴节”。 

在农业时代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竹文化”。出土文物证明早在七千年前已有竹编制品,有文字以后以竹简为书。建筑中有竹楼、竹屋、竹轩、竹亭、竹篱笆;家俱中有竹床、竹桌、竹橱、竹帘、竹席、竹椅、竹茶几;乐器中笙、箫、管、笛、葫芦丝等管乐占其半;文房中有毛笔、鸟笼、折扇、工艺竹编、茶叶筒、竹根雕、竹刻和竹笔筒;水上有竹筏、竹篷、撑船篙;渔民有鱼簖、鱼罩、虾笼、竹斗笠;生产用具中有扁担、篼子、竹爬子;生活用具中有淘米箩、筷子、筐子、筛子、篮子、大匾、竹蒸笼,油纸伞等等。进入工业时代这些都逐步消失了,例如昔日的菜篮子现在被塑料袋代替了。苏东坡被贬岭南时记录了竹对人民生活的重大贡献:“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这样的“君子”已不是王徽之那清高孤傲的君子,而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君子了。

如果说苏东坡对竹的这种无私的奉献还是出于一种自发的赞美,那么,在今天这种彻底的献身精神则引起了革命者的共鸣。陶铸同志在《松树的风格》中写道:“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这松树不正是把一切献给人民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么?不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政勤政的公仆作风么?不正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陶铸同志本人的化身么?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高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又体现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

菊花是高雅的,可是到了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笔下,却充满了战斗豪情和拼搏精神:“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梅花更是一种战斗的革命之花,现代又常象征巾帼英雄。秋瑾烈士曾以白梅自比:“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岂教富贵负初心?”表达了她要为民族解放和祖国独立奋斗到底的决心。革命老人何香凝最爱画绿梅长松,疏花冷艳,铁干峥嵘,显示了猛志不衰的战斗豪情。“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江姐更是一枝璀灿夺目的红梅,《红梅赞》借坚贞俏丽的梅花来象征她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

众所周知,毛主席爱梅、朱总司令爱兰、周总理爱海棠、陈毅元帅爱松、沈钧儒爱石。“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主席这脍炙人口的《卜算子·咏梅》,体现了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32)朱德同志一生爱兰,亲手栽培四百盆,他认为兰花蕴含着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33)1963年他的江南之行,象春天的使者沿途引种兰花,香飘千里,被人们传为美谈。董必武同志则赞兰有“四清”:神清、气清、色清、韵清。并赞竹:“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34)以雨后春笋象征着解放初的百业初兴。谢觉哉同志赞美菊花“花大如盘干如龙,高标不与众英同。”毛主席则称赞“战地黄花分外香”。方志敏烈士有一名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寄托了他高尚的革命情操。继陶铸同志作《松树的风格》以后,陈毅元帅的诗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35)更是为人传诵,其诗大义凛然,表达了在“四人帮”横行时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高风亮节,这株青松正是陈毅元帅自身的写照。

“三友”、“四君”也同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1983年3月《植物杂志》评选国花,有7203人投票,梅居其冠,得2894票;牡丹次之,得1369票;菊花第三,得1205票。北京以菊花为市花,南京与无锡都以梅花为市花,松柏常被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梅为国花,兰为国香,菊又是中国特产名花,也常代表中国。著名油画《开国大典》的前景是天安门城楼上一排灿烂的秋菊,它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新生。人民大会堂巨幅壁画《江山如此多娇》以苍松红日衬北国风光,象征着伟大祖国万古长青。(36)毛主席、周总理常与外宾在《迎客松》屏风前合影,象征着中华民族好客的热情。金陵饭店一进门便是巨幅鎏金漆器屏风《丹鹤庆寿》,上面那清奇古怪四古柏和翩翩起舞的丹顶鹤象征着我们古老的民族焕发出了新的青春和蓬勃生机。在民间还给“三友”、“四君”寄托了许多象征长寿富贵的吉祥含义,如“松柏长青”、“杞菊延年”、“兰蕙齐芳”、“竹报平安”、“喜上梅梢”、“梅开五福、竹报三多”等等。

毛泽东主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37)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团结奋斗、拼搏上进、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的概括。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类文明中道德发展的新境界,它必然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良道德传统,并要同各种腐朽思想道德作斗争。”(38)中国人民对于“三友”、“四君”的爱好和尊崇由古讫今一脉相承,决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或削弱,从中可以见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优秀历史传统。如果说它们本来就蕴藏着真善美的因素和民主主义的文化成分,具有思想上的人民性和历史上的进步性,那么在今天,“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仍然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和诗人画家们永恒表现的题材。它们又被无产阶级革命家赋于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革命内涵,构成了一种重在内容的富于理想式的积极肯定的社会美,而且,这种崇高的象征意义已为全民族所公认,并鼓舞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奋发前进,成为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一种精神力量。最后自撰《四君子联》一副,作为本文的结束:

夏竹冬梅,板桥有师,和靖得妻,花木有情成知己;

春兰秋菊,屈子为佩,陶令对酒,诗人咏志各千秋。

1987年8月刘世昌稿于江苏宝应

(本文缩写稿后载于《扬州政协》1999年第6期和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家》杂志2009年2月号。)

参考文献及注释:

    1、周扬《重视审美教育,加强美育研究》

2、《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3、《世说新语·语言》晋简文帝与顾悦同龄,见顾发早白,问“卿何以较我先白?”顾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4、《松鹤图》象征长寿在今天仍通用,如陈之佛画十鹤巨松庆祝国庆十周年,何香凝画一顶天立地的青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

7、《吕氏春秋·古乐篇》:“黄帝命伶伦作笛,伶伦模仿凤鸣制六律,仿凰鸣制六吕。”

8、《左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随萧史学吹箫,引来龙凤双降,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仙去。“乘龙快”即缘于此。

9、《庄子,秋水篇》:“宛鸟   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0、《神仙志》载:“汉费长房随壶公学道,一日思归,壶公授竹枝令闭目骑之,腾空而归,投竹枝于葛坡,顾之,青龙也”。

11、湘君、湘夫人的传说最早见于屈原《九歌》,汉·刘向《列女传》认为“湘君”指娥皇,“湘夫人”指女英。《史记、秦始皇本纪》同此说。“湘妃竹”即斑竹。

12、“竹林”在今河南辉县西南:“七贤”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3、见《晋书·王徽之传》,徽之是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14、“竹溪”在今山东泰安县徂徕山下,“六逸”指孔巢父、李白、韩准、裴政、张叔明、陶丐六人。

15、杜甫:《苦竹》、《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16、唐人爱牡丹,白居易《买花》诗、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俱有记载,李白《清平调》三绝以牡丹比杨贵妃,《镜花缘》有武则天贬牡丹迁洛阳的传说。

17、牡丹称“国色天香”出于唐李正封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18、上海人美《梅兰竹菊画谱》:胡海超:《谈梅兰竹菊及其绘画》。

19、洪丕谟《历代题画诗选注》、牛济谱《花鸟诗选》、苏长仙《历代花鸟诗选读》都没有收到元代墨菊诗;上海人美《中国绘画史图录》、《梅兰竹菊画谱》与杭州西泠印社编《梅兰竹菊》画谱等也都未收到元代墨菊画。

20、《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在古代只有黄色品种,故称黄花。至唐始有紫色、白色品种。至两宋与野菊杂交始百变,所以宋人始有《菊谱》。但菊有画谱最早推明代嘉靖年间的《高松菊谱》。

2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第5页。

22、引自1981年8月26日《光明日报》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51页

24、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且介亭杂文》第93页。

25、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26、清·陈溟之:《秘传花镜》认为陶渊明所爱之菊为白瓣黄心的“九华菊”,越人称为“大笑菊”。陶潜咏菊仅五句:“秋菊有佳色”、“今生几丛菊”、“采菊东篱下”、“秋菊开林耀”、“菊解制颓龄”,此外,《归去来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并无咏菊专篇,但对后世影响极大。

27、世界兰花多是热带气生兰,花大色艳而少香。“中国兰”是独特的多年生常绿草本地生兰,叶长花小色淡而香浓。孔子率弟子自卫返鲁,见山谷间兰蕙独茂,清香异常,赞为“王者之香”。“梦兰有兆”的故事见《左传·宣公三年》。

28、晋·陆云《寒蝉赋》句

29、《离骚》以美人比君王,香草比忠臣,以恶禽臭草比奸佞,后世便以“香草美人”比喻贤才或象征爱国思想。屈原咏兰已有春兰、秋兰、夏蕙之别,与今天的中国兰吻合。

30、英·培根:《培根论文集》第16页。

31、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99页。

32、广州越秀公园兰圃朱德诗碑:“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另有朱德题匾:《兰蕙同馨》。

33、引自周瘦鹃《拈花集》和1985年4月《花卉报》。

34、董必武《病中见窗外竹感赋》、《董必武诗选》第49页。

35、陈毅《冬夜杂咏》之一、《陈毅诗词选集》第254页。

36、此图为毛主席《沁园春·雪》词意,傅抱石、关山月合作,毛主席亲笔题字。

37、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56页。

38、《中


超赞

关注

我顶

无聊

路过

最新评论

今日宝应网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261号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