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李映华老师《不堪回首的岁月》出版发行 文/梁邦华 世间有一种情,那是份浓浓的乡愁,任凭岁月对时光的点点冲洗,任凭故土的风沙触上记忆的思绪,也会在夜晚唤起你满腹的幽思。李印华老师三十岁走进大学校门,日后执教于城镇高中,后来一直生活在城市。尽管职位变了,环境变了,然而故土的人和故土的情,他时刻牵挂在肠,惦记在心。从他这部凝聚着辛勤的汗水,忧国忧民,坦诚进言的长篇著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善良、正直的人民教师的优良品德和大家风范。 我结识李老师缘于残疾女作者许王凡生的作品首发式上,李老师虽年届花甲,然而从他抑扬顿挫、披肝沥胆的谈吐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诚挚的、热心的师长。后来他在电话中约我,热情的亲切地上我门和我交流创作感悟,我甚是兴奋,也被李老师平易近人的精神而感动。 从年龄上讲,李老师是我的父辈;从文化功底上讲,李老师是我尊敬的师长。无论从哪方面上讲,我都没资格来评点李老师的著作。但是既然我有缘拜读到李老师的大作,作为忠情于文字的文学爱好者,也就有感而发,写几句读后感吧! 李印华老师的这部《不堪回首的岁月》经典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其实是李老师上大学之前的自传;第二部分写的是江苏宝应地区的民族英雄华克之及其兄弟们抗日救亡的传奇故事。 在主页《不堪回首的岁月》里,作者用事实说话,揭露了“文化大革命”极左的错误,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丧心病狂的怪人怪事。作者在“写在前面的话”中,语重心长地说道:“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有警示后人的作用,还有给执政者的借鉴作用。”我们从作者血泪斑斑的写实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民的老教师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坦诚进言的爱国爱民之心。 在书中的第二部分《震惊中外的枪声》中,作者一反第一篇中叙事的格式,用古典名著中常见的队联做标题,显示了作品的文学趣味更浓。而且文中人物特点,故事情节等格外传神。诸如第十回,“战后重逢,兄弟聚首唏嘘叹;轩亭碧血,昭义堂再议义举”中,“华克之喝了酒,原本白皙的面孔变得通红,他感慨万分地说:”———等,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传神,点石成金。就象那《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中精彩的好戏,不失小说家的章法。 在李老师这部书里,鲜为人知的故事多,忧国忧民的感悟多,亲情乡情感情深,字里行间人豪爽。 有人说牵挂,是一种惆怅,欲说却沉默。牵挂是人与人之间的珍贵感情。它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是深深的祝福和默默的祈祷。我们尊敬的李老师用他对家乡的这份牵挂之情,洋洋洒洒为家乡人民、为世人奉献出了这么一部很有史学研究价值,很有文学娱乐性的三十万字的作品,让人敬佩,值得人学习。 最后祝尊敬的李映华老师晚年幸福,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