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之路 □何开文 一、文学之梦 人生是美好的,而美好的人生需要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这需要,于是就出现了小说。出现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之后又出现了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于是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组成“四大家族”而独立存在,并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精神佐料。 许是钟情于微型小说创作的缘故吧,我早在处女作《他、她》发表时就做起了出一本微型小说集的梦。自我负责县作家协会工作后,这梦做的也就越来越多了。 但梦始终未能圆起来。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每个人都会做各种各样的梦。有恶梦,也有甜美的梦……但梦醒时分。大多已是记忆模糊了。然而.有一个梦却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历历在目。 在那个梦里,我仿佛捧着一份某家出版社给我的小说书稿清样,看着小说书稿作者署名——何开文,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打那以后.我就将自己以为有点“份量”的文稿带着青春的冲动和自信,投寄到有关出版社。可是,这梦始终未能如愿以偿。有时梦醒后,竞捶打着自己的脑袋。大喊:“不写了!不写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念头也就渐渐地淡薄了。只是出于职业的习惯,工作之余。时常也会舞文弄墨,“爬”几回方格稿子。 记得那又是一个熬了大半夜的次日凌晨,带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又将一本题为《青苹果——微型小说选》的书稿,投寄给漓江出版社出版。当做完了这件我认为是件大事情的事后。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每天急不可待地等待着好消息的降临。 1995年1月份的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正在家里撰写书稿,妻子将一只厚厚的特大号信封,悄悄地递到我面前。只见信封的落款是:“漓江出版社”。 瞬间,我的心跳加快了,竟一跃而起从她手上抢过信封,小心翼翼地用刀片切开封口,《青苹果——微型小说选》的书名几个大字便展现在我的眼前。泪水在眼边盈盈的打着圈儿。窗外的一轮红日被丝丝缕缕的晚霞映衬得无比辉煌和成熟。翻着目录的页码,我看到了自己耕耘的果实,仿佛在走向田野,走向收割的季节。 二、文学创作之果 1984年以前,我还未涉足文学创作,那时主要热衷于应用写作理论的研究,曾撰写了50多篇论文,其中近30篇被《档案学通讯》、《应用写作》、《秘书》、《秘书之友》等省级、国家级刊物采用。《论秘书写作的逻辑结构形式》一文在《秘书》杂志1996年第5期发表后,还获得“全国第二届写作期刊展评”三等奖。接着又参与主编了几本应用写作专著,如《应用写作》、《应用文写作新编》、《应用文体写作新论》等。这些论著的发表和出版,为我研究应用写作理论划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时凭个人感觉,应用写作研究领域的面比较窄,理性思维比较多。而生性富于想象的我,却不安于理性思维的现状,便见好就收似地搞起了形象思维——文学创作。 记得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是微型小说《他、她》,讲述的是一位秘书妻子理解和支持丈夫工作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人物心理活动与场景(雪景)描写并驾齐驱的手法。初稿寄出后,即被《东北文学》1984年第3期刊用,还获得“东北文学精短小说优秀奖”。出乎自己意料的是,我的处女作不仅“一炮打响”——在纯文学刊物上发表,而且还获得了奖项。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东北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们。不难想象,如果那篇处女作被编辑们轻易地扔进废纸篓的话,我很可能不会对文学创作有如此的执着追求,也不会接二连三的发表小说作品,出版小说集子。 第一次捧着带有油墨清香的《东北文学》杂志,再看到自己的小说稿子变成了铅字,那种喜悦之情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这就产生了极强的创作冲动,即创作动力。 既然有极强的创作动力,那必然会有很多的创作思考,有很多的形象思维。于是便出现了创作灵感。之后,我陆续创作了数十篇、上百篇的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不少作品便出现在《新华日报》、《扬州日报》、《天津文学》、《青春》、《百花园》等数十种报刊杂志上。 1994年10月,我的第一本微型小说集《青苹果》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付梓出版。翻着《青苹果》,我爱不释手,真是应了古人所说的“文章是自己的好”,更何况又是一本个人专集呢。这便又出现了第二次创作高峰,灵感也随之不断光顾。仅1995年春节期间,我就创作了20多篇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第二本小说集子《嫩藕枝》的出版,加之江苏省作家协会吸收我为会员,继而又参加了江苏省六次文代会和五次作代会,使我的创作动力达到了高峰,灵感的光顾更是家常便饭了。这便出现了如收入第三本小说集子《延缓生命》中的“梦小说系列”、“荒诞小说系列”、“文体探索小说系列”和“虚实小说系列”等。 《红辣椒》一书,是一本荒诞小说集子,书中收录了30多篇微型荒诞小说作品。著名微型小说作家、评论家凌鼎年对我的荒诞小说评论为:“我有一个感觉,作者一用荒诞派写法时,笔似乎话络多了,那思路就如天马行空般无拘无束,那故事也就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那人物也就奇奇怪怪,怪怪奇奇,读罢掩卷,令人寻味,令人反思,令人深省,往往有可叹、可笑、可悟之感。”有不少文友曾问我:“你一个为人较为严谨、做事较为稳重的人怎么会创作出这么多的荒诞小说?”其实,我所写的荒诞小说大多是睡梦中的故事情节。有时一次梦醒后,会将梦中的故事情节继续做下去,延续梦境,使一次梦能够符合一篇微型小说的结构要求。如《回归自然》、《红色》、《力》等系列梦小说,都是在梦醒之后完成创作的。 而微型小说集《同好集》,是我与范学望出于共同的爱好,于2003年8月出版此书。本书收入了本人42篇微型小说作品,收录了范学望55篇微型小说作品,作家 1991年金秋。我收到了著名作家凌鼎年寄来的一份约稿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讲他与徐州作家石飞准备共同主编一本《江苏微型小说作家群作品选》,要我参加征稿活动。 老师来信约稿,哪有不从之理。于是,我将《一地书》、《红色》等微型小说丢进了绿色的邮筒。 现如今,在不少青年中出现了追星族,他(她)们将自己心目中的歌星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毫不避讳地说,我也属于“追星”族中的一员,所不同的只是所崇拜的对象不同。打从热衷于微型小说创作时起,我便自然而然地将凌鼎年、许行、滕刚等一些知名微型小说作家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偶像。在这些作家的影响下,我一遍又一遗做起了文学梦…… 望着带有油墨清香的《江苏微型小说作家群作品选》,我似乎找到了一种感觉。没几日,由我牵头主编一本《宝应微型小说作者群作品选》的梦顿时在大脑中定格了。 于是就征集到近百篇的微型小说稿子。令我激动不己的是,在这些作者中,有的本就是写小说的“大家”,已有若干作品见诸于报端;有的一气呵成了几篇,篇篇都是佳作;也有的从未写过一篇小说,或者说压根就没玩过文学,但写出的作品却有一鸣惊人之功力。 2005年夏季,我带领宝应6位作者参加扬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全市文艺骨干培训班”。培训班上,我们集中地听取了扬州文化发展、小说创作、歌词创作、散文创作、戏剧创作等专题讲座。培训班的第二天晚餐桌上,来自乡镇基层一线的一位作家讲述了有关短信真实版的故事。听完文友的叙述,直觉告诉我,这个故事很有趣,可以创作成小说。当时我立马放下筷子,回到下榻的宾馆房间,迅即动笔构思创作,时间是晚7:15。到了晚9:15时,一篇微型小说《短信事件》即已稿。尽管拿笔书写的手有些麻木,但成功的喜悦写满了脸上。 培训班结束回到宝应后,我三易其稿,打印成文投寄到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雨花》、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办的《青春阅读》、扬州市文联主办的《扬州文学》,以及上海的文学网站“榕树下”。一星期后,《青春阅读》主编 三、创建微型小说之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宝应就有多名文学作者涉猎微型小说创作。20多年来,宝应的微型小说作品陆续见诸《人民文学》、《青春阅读》、《微型小说选刊》、《短小说》、《金山》等数十种报刊杂志。90年代中期,我负责县文联常务工作后,在全国县级率先编辑出版了《宝应微型小说作者群作品选》,收录了30多位作者的50多篇作品。2002年4月又推出了《宝应微型小说作家群作品选》,收录了50多位作者的90多篇作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被微型小说界称作“首创”、全国县级文联组织出版微型小说作家群体专集第一家。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镇江市文联主办的文学月刊《金山》杂志于2003年6月以“宝应微型小说军团风采”栏目集中推出了宝应县4位微型小说作者,刊发20篇微型小说作品。在日常的文联工作中,我还十分注重发现培养微型小说新人新作,微型小说作者陆续出版了《细无声》等近10本微型小说专集。2007年12月,在我一手倡导下,县文联成立了宝应县微型小说学会,并创办了全国县级文联第一本《宝应微型小说》杂志。2008年4月,扬州市文联主席曹永森来宝授予我县为“扬州市微型小说之乡”。之后,宝应县文联还与扬州市文联联手领衔主编了《扬州微型小说22家》,填补了全国市级城市无微型小说群体作品集的空白。 在授牌仪式上,扬州市文联、宝应县文联还举行了《扬州微型小说22家》首发式。凌鼎年先生说,他多年来一直对微型小说作家群体的现象颇为关注,《扬州微型小说22家》中,宝应就有14家,如此多的作家群体代表了宝应微型小说创作实力与水平。被授予“中国微型小说之乡”,宝应当之无愧。希望宝应在全国微型小说这座繁茂的白花园中,不断出新品、出新人,让宝应微型小说创作结出累累硕果,叫响“中国微型小说之乡”文艺品牌,以提高宝应在外界的知名度。 |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