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话说白马湖

2013-1-9 10:22| 发布者: 今日宝应网| 查看: 753| 评论: 0|原作者: 梁鼎成|来自: 今日宝应网

话说白马湖

□ 梁鼎成

“湖光百里接长天,白马遥看清水连。斜照红收归乌外,远山青抹断鸥前。渔翁鼓空中去,贾客推篷镜里眠。三岛蓬莱疑咫尺,乘流便欲访群仙。”这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宝应知县陈煃的七律《过宝应湖》。诗中的白马湖很美又很神奇,一派超尘脱俗的非凡境界,置身其中似有飘然欲仙之感。我想这首诗可能是此公到任之初时所作,这一年江淮之间风调雨顺,若是在洪涝成灾的年份,这位县太爷恐怕就没有那份闲情逸致了。

第二年夏,“时淮水涨泗州,为陵寝(明祖陵)患,朝议开周桥(位于洪泽湖东岸)十余丈泄淮水。”此议若获准,白马湖水位陡涨,运河溃堤,宝应及里下河地区即为巨浸,后果不堪设想。为民生计,陈煃绘图紧急赴京,联络前任宝应知县、户部给事中耿随龙等官员,展开激烈的廷争。后来得到南河主事黄曰谨的支持,“议遂寝”。可是次年又发大水,白马湖卷起排山倒海的浪涛,“淮安(今楚州)开武家墩20余丈,高、宝水涨二尺。”陈煃与宝应百姓一道,在铺天盖地的洪水中挣扎求生。三年任期,让这位知县留下勤政爱民的美名。 

白马湖古称马濑,为东汉末年陈登开凿的夹耶渠邗沟故道,位于宝应县境西北部,现南北长18千米,东西最宽约11千米,湖面积约105平方千米。分属周围四县区:北为淮安楚州区、西为洪泽县、南为金湖县、东为宝应县。关于白马湖地名的由来,有一则民间故事流传很广。说的是马濑旁有一对叫白姑和马郎的男女青年,他俩以种田为生,在劳动中相识相恋。恶霸刘老财见白姑貌美,将她抢走,勒逼成亲。马郎闻讯,冒死摸进刘家庄院,从洞房里救出心上人。双双逃走之时,前有大河阻拦,后有家丁追赶,情况十分危急。他俩准备一道投河殉情,忽然河心洪波涌起,水中跃出一匹威武雄壮的白马,驮着二人扬鬃飞奔,马蹄过处浪花翻滚,把刘家庄院和家丁全都淹没水中。那平地化为的湖泊,就是白马湖。白马湖原名马濑的“濑”字,《辞海》的释义为“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楚辞·九歌·湘君》:“石濑兮浅浅。”原本不大的马濑之所以成为“湖光百里”的白马湖,那是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徙后所形成的局面。民间故事虽然有可能冲淡历史真实,却把事件敷上一层寄寓情感的人文色彩。

陶澂《白马湖》诗云:“城外湖水落天镜。”说的是明末清初之时,宝应城北即是天赐明镜一般的白马湖。这种景况不仅明清之前如此,还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50年代。以座落于运河东堤内的泰山殿为例,清康熙《宝应县志》载,宏济河未开之前,官舫贾舶到此入湖,涉风涛之险,皆恐惧,祭赛,以故香火繁盛,香钱岁充,河成遂衰。明万历《宝应县志》载,(泰山殿)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建,一曰碧霞宫,殿宇弘敞,楼阁辉映,为江淮巨观。万历十三年(1585年)宏济河工成,上(即帝王)遣官祭告,仁圣太后遣中官挂袍。可见朝廷对这座位于白马湖东岸的寺观是何等重视。

明末小说《明珠缘》(即《梼杌闲评》)第一回中有一则故事,发生在宝应城北八浅的刘家潭。谈的是该地运河大堤决口,有一潭其深莫测,正与决口相联,两水相接,再也打不住桩。眼见白马湖水滚滚东流,吞没大片村舍良田,众人忧心如焚。这时有一尾金鱼在水上游戏,有人说是龙变化的,有人说是妖物。有一少年美貌女子道:“这是潭龙,待我下去擒它上来!”说罢跃入水中。少顷,突然潭水涌高数丈,只见一女真人,骑一条白龙腾空而起,说道:“吾乃泰山顶天仙碧霞元君,奉玉帝敕旨来此收伏水怪,保护漕堤。永镇黄淮下游,为民生造福,可于宝应城北建庙。”随后决口即被封堵,潭中有白龙蜕一副,因名蜕龙潭。由于该地刘姓居多,后易名为刘家潭。这个故事是宝应在晏公庙旧址改建泰山殿的缘由,也是万历皇帝御笔亲书“天下第一名山”,上(即帝王)遣官祭告和仁圣皇太后遣中官挂袍的原因。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刘家潭设红色交通站,护送我军政人员通过白马湖,前往皖、豫等地。如今的刘家潭是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它既和白马湖周围的革命老区形成网络,又与运东的老根据地串成一线,每年还吸引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呢!

自里运河筑西堤后,虽两水分流,但白马湖有多座水闸、船闸和涵洞与之沟通,既适应灌溉和航行的需要,又能在大水或干旱季节相互调节水位。几百年来,西堤以西的大片湿地渐次成陆,许多湖中的墩阜化为村庄,村庄变成乡镇,白马湖的湖面在逐渐缩小。如今要领略湖上的风光,必须跨越宝应大桥或二桥,奔赴山阳镇西的环湖大堤才行。

泛舟湖上,头顶蓝天,面迎凉风,泱泱湖水千顷碧波映入眼帘,顿觉肺腑间清气充盈,爽快惬意之极。俯瞰水下,似有大片金色的地毯铺在平坦的湖底,定神细看,是一丛一丛淡黄的水草在向四面伸展,怪不得“金白马”的美名驰誉天下。“金”字意味着富足,白马湖的蟹肥、鱼肥、鸭肥……可作为富足的注脚,而这些“肥”都源自湖中丰茂的草肥,此乃湖区生物链的第一环。是湖乡人民称之为黄草的水下草坪,洋洋洒洒地点染了金色的白马湖。

湖上的最佳去处,是那如同田田荷叶漂浮水面的墩阜。有的墩子蒿草环绕,有的墩子芦苇搂抱,有的墩子菱角芡实包围,有的墩子莲叶荷花簇拥。小的仅三五人容膝,中的可两三家落户,大的是像模像样的村庄,大中之大的仿佛山岳雄踞,颇有一副笑傲江湖的气概。这种墩子,前面有荷叶与芦苇让开的水道,码头有层层向上的水泥台阶,道路两旁是绿树掩映的别墅小楼。家家楼顶竖起的鱼骨天线,告诉人们这里能够瞭望世界。如在墩上觅古寻宝,可以看到不少明清的遗物,还有一些汉魏隋唐的陶片和器皿残件。宋代遗物中,最多的是韩瓶。有人说是军用水壶,也有人说是酒壶,不论是水壶还是酒壶,这里曾闪耀过韩世忠和梁红玉抗金的刀光、鸣响过杀敌的鼓角,那是确凿无疑的。听说白马湖上九十九个墩,有人说不止,也有说不到。其实九十九乃约数,多的意思,没有必要弄得一清二楚。然而,这些墩子说明,在南宋以前,那广阔的湖面,曾是马濑之水灌溉的万顷良田。湖水之所以不深,湖底之所以平坦,水下之所以遍布黄草,原因就在这里。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故白马湖水位渐趋稳定。1954年8月6日深夜,山阳环白马湖大堤,在顺河村蔡家塘决口,洪水倾入,顷刻破淮宝交界之太平堆,直达苏北灌溉总渠南堤。破圩后,灾区一片汪洋,水深达3.5米左右,漫及屋顶。特大自然灾害的切肤之痛,激起人们与洪水作斗争的决心。1957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兴建白马湖隔堤,将白马湖和宝应湖截然分开,并把62.5华里的山阳环湖大圩缩短到28华里。1963年,江苏省政府决定成立白马湖隔堤联防指挥部和白马湖隔堤施工总队部,由沿湖四县联防共保,负责堤防加固、防汛岁修、工程管理,并增做隔堤迎水坡干砌块石护坡,逐年加固土堤。到1968年,堤顶高程达11.5-12米,堤顶宽6米,险段内坡加做戗台,堤坡、堤顶普遍绿化,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在此期间,大堤抵挡住多次大洪水和强台风的袭击,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后来国家又连续数年拨巨资置办机电排灌设备,并对圩内一熟田沤改旱。从此,昔日饱受自然灾害的白马湖流域,建成了能挡能排、能灌能降、旱涝保收的米粮仓。

如今的白马湖,正像一匹威武雄壮的白马,背负人们对幸福的向住,对理想的追求,扬鬃奋蹄,一路嘶鸣,向着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飞奔而去……

 


超赞

关注

我顶

无聊

路过

最新评论

今日宝应网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261号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