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念泰山殿 □ 刘世昌 上了年纪的宝应人,常常提起泰山殿。泰山殿曾是宝应境内最大的庙宇,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殿阁重重,飞檐高耸,佛道合一,神像千余,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寺内河水萦绕,绿荫盖地;寺外松林苍翠,菜畦如茵,它是明清时期的江淮巨观。据《宝应县志》记载:“泰山殿香火之盛为东南冠。”明末小说《明珠缘》对宝应泰山殿有段精采的描述:“凌虚高殿,巍巍壮若斗牛宫;福地真堂,隐隐清如兜率院。花深境寂散天香,风淡谷虚繁地簌。珍楼杰阁,碧梧带雨尝遮;宝槛朱栏,翠竹留空拥护。风云生宝座,日月近雕梁。龙章凤篆,悬挂着御墨辉煌;玉简金书,镌勒着神功显赫。钟楼半天开玉道,香烟万结拥金光。万方朝礼碧霞君,永护漕河福德主。”然而,泰山殿清末以来屡遭战乱和火灾,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已荡然无存。 当年的泰山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亲眼见过它的人今已寥寥无几。县图书馆的周树怀君引我等拜访了90高龄曾为泰山殿菩萨妆过金的周国瑞老人,使我们得知了当年的实况。 泰山殿殿前有座高大的三檐四柱的斗拱式牌楼,上书“天下第一名山”六个大字,相传为乾隆皇帝御笔。自南向北,第一进是弥勒佛殿。第二进是岳王楼,东西两侧是十殿阎王殿。第三进是无梁殿,西侧为财神堂,东侧为娘娘殿。第四进是梳妆楼,后改名为大悲楼,楼前有一株古槐树,两侧有方丈室。第五进是大殿碧霞宫,又称泰山殿,后称圆通宝殿、大雄宝殿;殿前有明代铜铸宝鼎,高达丈余;两旁各有一惜字库,上有砖雕八仙。第六进是玉皇阁,阁两层,下有瓮门,称潮音洞;阁后有河,河上有一砖桥,名丹墀桥。过桥迎面便是最后一进即第七进大殿观音阁,阁前天井中有古井、宝鼎,西有鼓楼,东有钟楼。观音阁又名大观阁、藏经楼、千佛楼,共三层,高近十丈,为当时县城最高建筑。周国瑞老人曾听泰山殿长老广智法师说,泰山殿的总体布局,从北向南实为一个“赏心悦目”的“赏”字,观音阁和钟楼、鼓楼合成一个“小”子,玉皇阁即“软宝盖”,主殿碧霞宫为一“口”字,前四进殿堂和两边厢房及南边二石狮合成一个繁体的“贝”字,“小”、“软宝盖”、“口”、“贝”加在一起不是一个“ 赏”字么?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令人心悦诚服。规模宏大的泰山殿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只剩下两尊饱经沧桑的石狮子被移置在纵棹园的门前,睁大眼睛望着今天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