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宝应博物馆革命文物普查工作硕果累累

2016-11-15 10:24| 发布者: 今日宝应网| 查看: 445| 评论: 0|来自: 陈美云 罗超胜

新发现革命遗址多达35 新发现可移动革命文物94/套  

苏中宝应地区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宝应作为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了丰富的实物遗存。

此次革命文物普查工作,以宝应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为依托,重点调查未列入“三普”和“一普”调查的不可移动、可移动革命文物,经调查认定后,梳理形成宝应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库。

经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排查统计,全县有革命遗址、遗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56处。5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有13处已由宝应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县级文保护单位;有7处亟待抢救性修缮。

通过征集、调查和初步统计,我县收藏有可移动革命文物165/套,宝应博物馆馆藏62/套,数量之多在同县级政府实属罕见。

在开展革命文物普查工作期间,宝应博物馆新发现革命遗址35处,粟裕故居、陈丕显故居等丰富的实物遗存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宝应抗击日军的重要活动轨迹,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振五亭和苏中高等法院旧址。与此同时,新发现可移动革命文物94/套,值得一提的是存放在宝应烈士陵园的一个日本军刀。

振五亭

振五亭是宝应县射阳父老乡亲为纪念中国同盟会会员杨振五烈士而建的。

杨振五(1886-1912),宝应县天平杨家田人,5岁就随教书的父亲读书,随着学业日进,十多岁时已成为父亲的帮手,人称“人先生”。

来到上海读书后,由于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杨振五忧国忧民思想日增,对腐败的满清封建统治极度不满,于1904年冬在学校秘密参加了蔡元培倡导组织的光复会。利用读书之便,积极参加组织联络活动,宣传新革命的思想。

19058月,在孙中山的倡导下,杨振五以光复会会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的会员,为在国内外广泛建立组织,联络华侨做了大量工作。杨振五曾先后被派往日本、香港等地进行秘密活动。亦常为《民报》撰文,与民入良派展开论战。

191110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革命,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孙中山决定抽派部分同盟会员,到各自所熟悉的地区开展工作。因此,杨振五和同盟会会员孟佐天(建湖人),戴庆云(和县人)等人,受省同盟会领导人柏文尉的派遣,到苏北宝应等地区开展工作。

19119月下旬,宝应已脱离清清朝统治,原清政府宝应末任知县易焕鼎已逃遁,由地方绅士王棣山为军政长,鲍执之为民政长,成立“宝应县军政府”,设置在孔庙内。这个军政府成员都是由旧政府官员和地方豪绅组成。挂的是革命政府照牌,行的仍是反革命勾当。他们就任后即宣布加强城防管理,按时关闭城门,并指示衙役、捕快往各乡捕捉革命党人,表面上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实际是镇压革命。

19121月,杨振五、孟佐天等人在宝应县城内活动,孟不慎被捕快抓获,在孟的身上搜出牌扎子,内载宝应地区革命党六人的姓名和联系地址。捕快按照牌扎上的线索进行搜捕,杨振五和戴庆云二人躲藏在南城根杨世信家的大柜内被查出逮捕,其他四位革命党人亦同被捕。

军政府不辩是非,未经调查、审问,即诬陷杨、孟等人都是匪首,处以斩刑。第二天清晨,王棣山等人喝得酩酊大醉,命差役刽子手将杨、孟等七人绑于孔庙前泮池东首广场上处斩。临刑时,杨、孟等七人神态自若、视死如归,孟佐天仰天大笑道:“你们真是夫子庙前斩孔孟!”

杨振五被杀害后,家乡父老为纪念这位辛亥革命的烈士,在家乡建起了“振五亭”。

由于年久失修,“振五亭”已倒塌。近年来,宝应重建“振五亭”并加以保护。

苏中高等法院旧址

苏中高等法院旧址在射阳湖油坊头张美文家。法院旧址南北座向,大门朝西,前后各三间,是典型的四合院,在法院旧址的东南角,有一座较大的土地庙,也是法院判决的临时场所。

1944年春,苏中党政军机关由东台的三仓河地区陆续迁至宝应射阳湖地区,随之迁来的有苏中司法处。19449月,苏中行署决定,撤销司法处,成立苏中高等法院,行署副主任季方兼任院长,各专署撤销司法科,成立行政区法院。同年10月,苏中行政公署公布《苏中区处理诉讼案件暂行办法》规定,各县县政府为第一审,专署法院为第二审,苏中高等法院为第三审,苏中高等法院坚持以抗日各阶层人民的利益为基础,对民事案件以调解为主,审判为辅,对刑事案件以教育改造为主,同时对国民党政府镇压革命的所有判决,宣布一律无效。1945年秋,苏中高等法院随苏中党政军机关撤离射阳湖地区,历时一年半时间。

原法院房屋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倒塌,2000年宝应县射阳湖镇人民政府对旧址进行保护,计划重新恢复苏中高等法院,使其成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教育基地,供后人参观学习。

日本军刀

这把日本军刀由钢铁制造,以樱花为饰整体长94厘米,刀长91厘米,刀鞘长79厘米,刀把长15厘米,宽4厘米,刀口宽4厘米,刀尖宽2厘米,刀柄双手持握,劈杀凶狠有力。

刀背称”,采取庵形即起脊的屋顶形,用来抵挡攻击军刀刀鞘与刀有闭锁装置。刀鞘为金属制,棕色烤漆,鞘的下部有柏叶和铛等赤铜传统装饰。由于年代久远,刀鞘上的装饰已经模糊不清。

这把日本军刀现存放在宝应烈士陵园的展厅里,时刻提醒人们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更见证烈士英勇保家卫国的风采。

据文物专家介绍,这些新发现,对于还原宝应这个苏中革命老区在革命年代的历史真实面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更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苏中宝应地区革命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超赞

关注

我顶

无聊

路过

最新评论

今日宝应网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261号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