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年的起跑线上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壮,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这是两千五百年前刻在希腊山崖上的一句话。每当我清晨起身,站在学校操场上那白色的起跑线上,脑海中总时时闪现出这句著名的格言,于是,抖擞精神向前冲去。一圈,两圈,三圈,征服了一个个起点,完成了一次次冲刺。我气喘吁吁,有些疲倦,也有些懈怠,但很快又战胜了自我,加足马力奔向前去……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跑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处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们都曾经历过疲倦,也曾产生过懈怠,但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执着追求,就能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之旅上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我们辞旧迎新,告别了辉煌的昨日,迎来了灿烂的今天。在这新的一年里,应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珍惜时间,勤奋工作,滋养底气,锤炼自我,是我们最好的回答。 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弥足珍贵,只有趁着还年轻,赢得时间,奋发进取,才能“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读书是发现未知的钥匙,是追求真理的阶梯,是走向成功的基石。读书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理论联系实践,唯有如此,才能有所长进,有所建树。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崇高最美丽的事业,我们只有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渊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科学的育人方法,勤奋工作,默默奉献,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才能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确立目标,追求目标,实现目标,是人生的三步曲,目标愈高远,奋斗愈艰辛。要想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成为科研型、学者型、复合型的名师,就一定要不断地选择挑战,反复地锤炼自我,不怕困难,不惧挫折,勇敢地向着人生的最高目标迈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生命运行的启示,也是我---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站在新年的起跑线上发自内心的誓言。
迟开的博客
前天与朋友小聚随意中谈到了博客,座间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朋友虔诚地问我什么是博客。我告诉他博客就是网上空间,写博就是把自己写的文章发上去与别人共享。不等我说完,他忽然冒出了一句:“这骨头屑子(地方方言,意思是这东西)值几个钱啊?”不曾想“一石激起千重浪”,大家七嘴八舌,纷纷附和,笑话我“迂”,而一向伶牙俐齿的我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商人汲汲于利,满脑子想的都是金钱,这自然也在意料之中,可芸芸众生各有各的活法,为什么一时间所有的人都“一边倒”?今日想来无外乎两点:一是钱的魔力无孔不入,似乎已经植入各阶层民众的骨髓,追逐金钱,就是享受物质文明,这早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共识;再就是“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今晚商人买单,大家都是明白人,于是投桃报李,曲意逢迎。其实依我看来,座中人等未必全都认可,因为这其中有教师,有医生,也有政府小公务员,他们除了工作挣钱大多有一份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此看来,金钱,这花花绿绿的钞票,是何等地具有魔力,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行动,而且还能左右人们的思想,哪怕你曾经是一个多么清高自负的人。这是我那天晚上所始料未及的。 不错,钱能够改变形象,钱能够改变家庭,钱能够改变他人对你的态度,但人不能总是被钱所支配,人在钱之外还应该有别的追求,那就是——走出精神的荒漠,做思想的主人,用理智和情感丰富我们的人生。 今年元旦,我在新浪网开通了博客,作为一个平凡的人,这迟开的博客不会给我带来利益,也不会给我带来名誉,有时候反而会给我带来麻烦,带来嘲讽,但既然已经选择了它,就当义无返顾地坚持下去,这将是我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所要做到的。不问收获,只管耕耘,这就是我的态度;只要耕耘,总有收获,这就是我的哲学。
聪明三题
一位在市委统战部任职的居姓老同学因会来宝应,同学相聚,畅所欲言。座间忽忆起某人,上学时冰雪聪明,倍受老师夸赞,而如今年过不惑仍一事无成时,一位女同学不由叹息:“这么聪明有才华的人,可惜了。怀才不遇啊!”言毕众人均表惋惜。 在我看来,人之聪明大约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小聪明、中聪明、大聪明。凡人皆有“聪明”的潜质,不然人类就称不上“高等动物”,只是有人早熟,有人大器晚成,而有人因为始终找不准方向丧失了成功的可能。人生走向如何,最终要看你属于哪一种“聪明”。 小聪明,是天资聪明。资质好,头脑活,反应灵,做事快,这样的人自然有人喜欢,有人赞扬,特别是在求学阶段。因为老师与学生并无利害冲突,学校又不是功利场,生活在校园这座象牙塔里,一切靠天赋靠成绩说话,于是那些读书勤奋、考试分数高、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就得了便宜,凡事有人哄着,供着,让着,捧着,“小聪明”发挥了大用场。及至工作后,因为有在校时被捧的经历,“聪明”人整天想着的就是如何取悦领导,如何拉帮结派,如何少做事多得利。因为“聪明”,一段时间里还真的尝到了甜头,成为了单位里人人羡慕的“尖头户”。如此这般下去,人生倒也惬意,可问题是单位不是学校,同事不是同学,这里是名利场,这里是竞技场,这里甚至是生死场,你多我就少,你得我就失,你快活我就受罪,你升迁我就失去了希望,于是明争暗斗上演“全武行”,“尖头户”最终被打回了原形,接下来无外乎生闷气、耍脾气、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我想那“怀才不遇”的某同学也许就属于被自己的“小聪明”害苦了的一类人。 中聪明,是敬业乐业。凡工作都是辛苦的,只有不怕辛劳,愿意吃苦,甚至甘冒“傻气”“呆气”,才能逐渐赢得别人的认同;凡工作都是有压力的,譬如,工程师要解决好技术问题,医生要看好病人的病,做教师的要带好班上的学生……这就需要你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适应岗位、胜任岗位。光敬业还远远不够,要发展还需要乐业,即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当成一种乐趣。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只有静下心来,埋下头去,踏踏实实做事,并且千方百计地探寻提高效益的科学方法和途径,才能慢慢品尝到工作所带来的快乐,也唯有如此,才能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感到前途光明。做到了敬业乐业,这样的人才算得上“中聪明”。而现实中不少的人并不爱自己所做的那份工作,但迫于生活的压力,只好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喊冤叫苦,这样的人也许敬业了,但因为心里不畅快,又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结果苦了身体,伤了心肺,这就不仅谈不上聪明,而且应该算是糊涂了。 大聪明,是看清自己。我是怎样一个人,我适合做什么样的事,我要到哪里去,我的目标是什么,看清自己才能找到出路。不是有这么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吗——“世界上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认清自己,战胜了最难战胜的敌人,这样的人才是“大聪明”,才是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人,或者说才是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同学居某做统战工作近二十年,多年前上级就准备安排他到基层挂职,我的这位老同学深知领导栽培的好意,但他更知自己文人意气太重,少了点干练和虎气,于是再三请求留守本职岗位,一步步从小科员做到副部长。老部长即将退休,论资排辈,该轮到居某独挡一面了,部下私下里纷纷登门致贺。居副部长这才醒悟过来,赶紧到上级那里请求留在原位,理由只有一个:自己不适合做“一把手”,上级看他诚恳只好遂了他的心愿。居某谈起自己的这段经历哈哈大笑,舒心和惬意溢于言表。别人看来居某是傻冒,而在我眼里,这才是大聪明、真聪明。 人生需要智慧,聪明与否取决于你的态度、你的心理。
也谈小人
前两天浏览新锐作家李承鹏的博客,看到了一篇题为《小人》的文章,又想到了余秋雨先生在《历史的暗角》一文中讲到的一则故事,深感生活中鸡肠鸭肚、蝇营狗苟之辈不绝于途且大行其道,于是有感而发,附庸风雅,也做一篇有关小人的短文以为诫。读者朋友切莫对号入座,徒增烦恼耳。 故事很短,从中我们看到的小人的危害却很深远。小人的天赋很多,其中之一恐怕就在于能够熟练地将谎言编织得合情合理。小人说话往往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惯常两面三刀,玩弄鬼魅伎俩。小人中伤人、诋毁人自有一套办法。一群人悠闲地聊着天,小人会突然间转变话题,含糊其辞而又非常巧妙地捅人一刀。倘使所要中伤的人突然出现,小人便巧使话锋:“这个这个……还是不说的为好。”为何不说,因为有某人存在。就这样贼喊捉“贼”,小人既表明了自己的清白,又暗示了某人的“卑劣”,可谓一箭双雕,杀人不留刀痕。于是,不明事理、不愿深入考证的人们把小人所要中伤的对象当成了小人,对其心存芥蒂,横挑鼻子竖挑眼,原本祥和的人际关系从此慢慢变得尴尬、紧张、凶险起来。小人真正是害人不浅!中国社会流行的那句俗语:“惹不起,总躲得起吧。”这恐怕正是在无数次遭遇小人而倍受中伤之后的无奈情绪的一种宣泄吧。 其实,依我看来,世间凡胎肉身也许都有阿Q精神胜利法,而绝大多数人又多多少少存在些小人或类小人的言行,由此可见,小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甚至就附着在自己的身上作祟),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是对付小人的有利法器?我的看法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只要身正何惧影歪?与其提心吊胆夜不能寐地提防小人,不如就当小人是空气,一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据说采用这种心理疗法很有效果,读者
把握今天
清楚记得学生向我索要毕业赠言时,我写下的那句话:“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把握住今天才是实实在在!”这是对学生的希望,更是对自己的警醒。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昨天和明天,一个成为了过去,一个还在遥远的未来,而只有今天实在实在地留存在我们的手上。 曾经虚掷了大把的光阴,也曾荒废了美好的青春,在漫无目的的忙碌中时间从身边悄悄溜走,在觥筹交错的喧哗中岁月的年轮一圈圈碾过。“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再是躺在书本上的干瘪瘪的符号,它早已直立起来,在我的面前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不仅仅是陶渊明一步三回首揽须吟哦的诗篇,它既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敲打着我的神经,更像一个活脱脱的精灵挑战着我懒散的习性和难以持久的耐力。再不能让宝贵的时间一如从前那样悄无声息地流走,更不能为恼人的俗务和毫无意义的聚会消磨了金子般的岁月。 无须为蹉跎的时光长吁短叹,不必喋喋不休地抱怨耽误了火车,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下一辆班车。把握今天,活在当下,才是人生最明智的选择。
希望,照耀人生的火炬
我是怎样一个人?我要做什么?我将向哪里去?虽然曾千百次地问过自己,但始终得不到明确的答案。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生活中的一点点成功,仍然会使我产生无限遐想和志在必得的冲动。 有人笑我傻,有人说我不成熟,有人称我不明智,但仔细想来,这不正好证明我还未在生活的磨砺中沉沦,我的理想火焰还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散泯灭吗?而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可贵的品质吗? 对于人生,人们有很多种比喻,有人把它比作缤纷绚丽的舞台,有人把它比作高潮迭起的运动场,还有人把它比作血雨腥风的战场,而我却要把它比作挑战自我的心灵竞技场。在人生的征程上,有低潮也有高潮,有辛酸也有欢乐,有失败也有成功……朗费罗诗云:“你的命运一如他人,每个人的生命都会下雨。”下雨并不可怕,雨后的天空更加美丽;可怕的是,因为畏惧下雨而拒绝欣赏五彩的天空,这样的人生定然会黯然惨淡。 如果说,人生是一幕多姿多彩的艺术演绎,而理想和希望则是一把烛照人生的火炬。
秋日抒怀
不知不觉间,已经是秋天了,纯净辽阔的天空,湛蓝湛蓝的,美得让人心醉。 “一叶落知天下秋”,蓦然间,窗前飘过一片黄叶,悠悠落下,无比静美。秋叶于无声之间,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之旅,不曾获得过惊叹和赞美,然而,它却以另一种方式,点燃了自己的生命,点燃了属于秋天的那一份美丽。我不禁恍然大悟:人生如同这落叶,短暂却又严肃,在有限的天空里完成使命,绽放美丽后,最终留下一片芬芳,一阵心动,而后悄无声息地化入尘土。 我伫立窗口,梳理着忧郁与美好参差的心绪,清凉的秋风轻抚我的面颊,吹拂着我迷离的眼睛。一切都像一场梦,当年雄心勃勃的誓言,连同欢快美好的聚会早已随秋风悄然远去,如今心头流淌着的只有淡淡的怅然和隐隐的期盼…… 春种夏忙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生命运行的轨迹。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品尝到收获的快乐。倘若在人生的春天里庸庸碌碌、浑浑噩噩,于漫无目的、清闲无为中虚度了宝贵的光阴,到了秋天就只能两鬓飘霜、形容枯槁,悲怜地觊觎在田边地头,望着那枝繁果硕的壮美秋景一声声叹息;而那些一开始就选准耕耘的基地,播下优良的种子,精心施肥、辛勤培育的人,其时却能气定神闲,收获累累硕果,尽情品尝辛劳之后的甘甜。 诚然,青年是人生黄金的季节,但奋斗绝非青年人的专利,面对满目繁华,朋友,虽然你不再年轻,也许你曾荒废过光阴,但请不要徒生伤秋、悲秋之情。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依然有播种的机会。只要选择好适合秋令的种子,播籽、施肥、浇灌、整枝,同样能够硕果晚成。迟开的花朵更耐得住严寒,晚成的大器更经得住考验。 再不必追悔往事,更无须怨恨自己,也别太在意他人疑虑的眼神,人生最要紧的是心无旁骛,向着心中的目标一路进发。只要我们珍惜,只要我们耕耘,不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一个季节,你都将有所收益。 生活需要坦然,坦然面对眼前的一切,才能获得轻松与快乐。生活本就如此,我们所要做的惟有守住寂寞,把握现在,尽展生命最美的姿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生活才会带给你丰富的馈赠。
原 来 我喜欢读故事,更喜欢品其理。三则看来的故事,三条悟出的道理。 (一) 小王和小李同是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办公室在五楼。小王喜欢坐电梯到办公室,从来不走楼梯;小李喜欢爬楼梯到办公室,很少坐电梯。几年后,公司决定提拔小李为总经理。小王很不服气,跑到董事长办公室询问原因,董事长解释道:小李每天爬楼梯,经常和员工谈话,他了解每一个员工的长处和短处,熟悉公司工作的每一个流程,因此最适合做总经理。 原来,做人要脚踏实地,放低姿态。我们需要仰望星空、高瞻远瞩,更需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不应总是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而要放低姿态、走近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这样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二) 两个登山队员有幸参加了攀登8848米珠穆朗玛峰活动。其中一个爬到 原来,做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生活中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善于听从人们有益的劝告,凡事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结果常常是以惨败而告终,甚至留下永难弥补的遗憾。看清自己,量力而行,不过分违背自然和生理规律,才会有好的结果。 (三) 一个年轻人下决心要在南方种苹果,很多年长的农民告诉他这里的气候和土壤不适合,劝他放弃种苹果的计划。年轻人没有听从劝告,还是种下了一大片苹果树,苹果树结果了,但一个个都很苦涩。年轻人没有沮丧,他反复研究,把所有的苹果树重新嫁接了梨子树枝。第二年春天,他收获了很多香甜的“苹果梨”,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原来,成功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生活中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只要你善于分析、敏于思考,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前进的方向,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功需要我们学会转换思维,大胆创新。 |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