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师心如歌

2013-8-5 10:28| 发布者: 宣阳荷| 查看: 678| 评论: 0

摘要: 外教来生宝 文友姜长荣 ZHAOXIA和她的先生 爱国和宗银 我眼中的一笑 李镇西印象

外教来生宝

 

来生宝是一位澳大利亚籍外教,他是我多年的朋友。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在几年前的一个初夏的早晨。我推着车向学校方向走,突然,眼前闪过一个年轻的身影:魁梧的身材,蓝色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穿一身帆布牛仔服,原来是有个高大英俊的外国人。正在我惊讶间,只见他掏出一张纸条,用很蹩脚的中文问我 “师傅,你知道这个学校在哪里吗?”他要去的正是我所任教的学校,于是我们一边走一边说着话。

原来这位叫Ray的青年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那一年他和几个朋友到九寨沟旅游,喜欢上了中国,于是申请留了下来,后来经北京的一家教育机构介绍来到宝应做起了外教,计划在做外教的间隙游遍中国的山山水水。

一个星期后的早晨,我在校园里值班,Ray骑着单车来上课,他发现了我,支好车跑了过来,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我告诉他中国人通常情况下见面是握手而不是拥抱,于是他眨巴着蓝眼睛,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兴奋地告诉我,自己有了中文名,叫来生宝。这名字太古怪了,我猜想大概是因为来生还愿意到宝应的缘故吧,据说外国人是相信有来世的。

渐渐地我们成了朋友,来生宝提出向我学中文,我答应了他,第二天他就买了小学生识字本向我请教。我发现来生宝是相当聪明的,许多东西我教一遍他就能领悟。他在学校有一个办公桌,下课后常常一个人伏在桌上练习中国字,翻阅中文书籍,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总是微笑着向老师们讨教。如今,没有上过大学的来生宝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方块字也写得有模有样,就连中国的文化、民俗也常常难不倒他,成了小有名气的“中国通”。

来生宝带口语课,同学们特别感兴趣。上课铃响了,来生宝出现在教室门口,“哇塞!”同学们发出一阵轰笑,原来他戴着一副墨镜,摆了个pose(姿势)。就这样开始上课了。

来生宝上课非常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的游戏教学法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他将要学的单词做成卡片,让学生组合成句子;他教英文歌曲,培养学生敏锐得语感;他在黑板上画画,然后指着画让大家读,同学们抢着举手发言,来生宝一边听一边纠正发音。有一次,一个学生跑上讲台画了一个卡通数码宝贝,他仔细看着,不时用手指点着自己的脑门,尽力搜寻着答案,然后又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NoNo。”“这是数码宝贝。”“叔——妈——包——北,噢,把我难住了,你是老师,你教会了我从没见过的东西,谢谢你。”来生宝伸出双手抱了抱那个学生。“丁零……”下课铃响了,他摊开双手:“亲爱的孩子们,真想和你们多待一会儿,我们还有好多有趣的话题,可是……我们下星期再见,拜拜。”同学们簇拥着来生宝,像老朋友一样有说有笑地走出了教室。

来生宝虽不是教育家,但他会时不时利用一下激励手段。他的斜挎包里永远都有着这样几件东西:国旗、相册、飞镖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让学生做看图猜单词的游戏,谁猜中了就加分、发糖;有时他会把吉他带进教室,同学们累了,就给大家弹唱一曲澳大利亚歌曲;他偶尔也跟学生讲讲自己国家的事情,他说他父亲在墨尔本西郊拥有一百亩葡萄园,还有一大片牧场,来生宝边说边掏出U盘插到电脑上,屏幕上显示出一派异国风光:蔚蓝的天空下是一大片海滨浴场,浴场不远处是葡萄园,一个60岁开外的老人开着一辆农用车正在那里辛勤地忙碌着。尽管家境比较富裕,来生宝还是坚持留在了中国,留在了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上。

来生宝工作上是个认真的人,生活上是个时尚、随性的人。他不但穿着新潮,还经常往身上喷香水,我曾笑着对他说:“男人喷香水在中国是要被人讥笑的”,这一次他没有“入乡随俗”,依旧我行我素。来生宝非常喜欢中国的白酒,酒量很大。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喝酒,酒过三巡,来生宝又端起酒杯敬酒,我因为不胜酒力坚持不受,他便较真起来,好几天没有理我。前年圣诞节期间他回了一趟澳洲,回校后带了许多本土产品,有玩具袋鼠、羊皮手套、深海鱼油,还有许多新鲜的食品,他一边分发礼品一边笑着说:“承蒙各位平日关照,我这点小意思请笑纳……礼尚往来,礼尚往来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来生宝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八年,他平时上课假期旅行,足迹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来生宝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个美丽贤惠的中国姑娘,在中国结婚成家,看样子他真的被“中国化”了。

 

 

 

 

文友姜长荣

 

写博客八个月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友,他们中有作家、诗人、教师、公务员,也有私营业主和普通文学青年,共同的爱好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大家相互鼓励、支持,在网络这片沃土上耕耘着、收获着。姜长荣兄是我结识的文友中最热心的一个。

姜长荣是江苏省高邮中学一位资深教师,做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二十多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三年前的一天,他到高三宿舍巡查突发心肌炎猝倒,后因病不再从事第一线教学,专门负责学校文学社指导工作。老师工作认真、严谨,高邮中学文学社《新苗》杂志在他的主编下很快办成了一份富有文学底蕴、广受师生欢迎的校刊。

还是在上学的时候,姜长荣就喜欢写诗,也曾发表过诗作,然而紧张的工作使他无暇顾及文学创作。病愈后的姜长荣为了不使自己的人生褪色,在著名诗评家叶橹教授的鼓励下重新拿起了搁置多年的文笔,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成为了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生态诗团队核心成员和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参加过许多高端学术活动。姜长荣在《诗刊》《诗选刊》《扬子江诗刊》《鄱阳湖学刊》《中国绿色时报》马尼拉《世界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诗评及译作,是《外国名诗鉴赏辞典》加拿大专题撰稿人。其诗清新雅致、婉约醇美,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深受读者的喜爱。姜长荣和我都是叶橹教授曾经的学生,他比我高两届,是我的学兄,深得老师栽培,叶橹教授在许多主要场合对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今年十一月,我和几个同学到南京参加初中时一位老师的寿宴,返乡途中打了个电话问候他,姜长荣刚从厦门参加“首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回来,得知我路过高邮,很是高兴,不等洗却满身风尘,约我们到一家专卖“北京烤鸭”的特色餐馆见面。我们的车刚一停下,一个身材适中,斯文儒雅的中年人热情地迎了上来,原来他早已等候在饭店门口。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之前我们在博客上频繁交往,但没有正面接触过。他不喝酒,却为我们点了白酒、红酒,我们一边品尝着美味的菜肴,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长荣兄知识面很宽,见解深刻,常常能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现象中生发出新颖的事理,加上他天生一副富有磁性的嗓音,因而每一句话说起来都很耐听。我们的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这次见面,他留给我的印象是热情爽朗、诚恳睿智,犹如兄长般敦厚亲切。

我决定将近年来创作的散文结集出版,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了长荣兄,他马上发来短信支持我,并且主动帮助我联系出版社,指导我和出版商签定合约。我将拟出版的散文目录和部分文稿发过去,征求他的意见,第三天就收到了他的邮件。我打开一看,发现不少地方做了修改,很显然是经过他仔细阅读和认真推敲过的,这让人很是感动。

如果说人生犹如一次远行,沿途总有许多看不够的风景,总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友谊,那么,姜长荣就是最美的风景之一,是给了我莫大帮助的一位挚友。我以拥有这样一个诗情横溢、热情诚恳的兄长而感到高兴。

 

 

 

 

 

 

ZHAOXIA和她的先生

 

  开博客不久,一个叫ZHAOXIA的女博友进入了我的视线,起先我并不知道她与我同在一座城市,是一所重点小学的教师,后来我发现ZHAOXIA竟是我身边熟悉的人。

  ZHAOXIA的父亲老吕——一位很和善、很有责任心的老教师是我刚工作时的同事,那时侯小ZHAOXIA梳着羊角辫,扎着蝴蝶结,穿着花裙子,蹦蹦跳跳的,煞是讨人喜欢,如今的ZHAOXIA早已成了大大方方、散发着成熟魅力的知识女性。

  记得两年前,我在《中国教师报》上读到过ZHAOXIA写的一篇亲情散文,文章以朴实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概述了弟弟由省扬中考入中科大,进而任职于成都某大型科技公司,然后娶妻生子的经历,以及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生活细节,表达了真挚的人间至爱亲情,这其中既有女儿对爸爸妈妈的深爱,也有作为姐姐对弟弟成长的自豪。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散文之一,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开“ZHAOXIA博客,我发现ZHAOXIA的文笔是那样的清新洒脱而又俏皮机敏,一如她优雅时尚的形象让人读了一遍就似乎很难忘记,哪怕只是很短的那么几行也总是余味无穷;而她文中所蕴涵的对教育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呵护又是那么的浓烈,那么的芬芳。这样一个富有才情又有生活情趣的漂亮女人,谁不喜欢呢?

  女博友ZHAOXIA有个令人羡慕的幸福的家庭,她的先生晓明和我任教于同一所学校,是一位优秀中学数学教师,他最大的特点似乎是永不知疲倦地工作,无论何时走进他的办公室,你总能看到他伏案备课或与学生促膝谈心的情景。他的课上得最精彩,他对学生最关心,他的回答让前来咨询的家长最满意,因而他也是最受学生欢迎、最得同行赞誉的老师之一。

然而晓明最让我敬重的是他的孝心善行,这是我评价一个人,或者说是我择友的重要标准。早在三年前晓明就拥有了私家车,当时我还有些费解:他们家离学校这么近,经济条件也不很富裕,有必要买车消费吗?后来我发现每逢双休日,晓明一家三口总要驾车到郭桥乡下老家和父母一起过周末,除了极特殊情况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过。更难得的是,每到周四周五,晓明夫妇总要准备好老人一周生活用品,什么米面、鱼肉、菜蔬、水果等,并且帮助他们打理得妥妥贴贴,其实父母身体均还好,生活完全可以自理。晓明夫妇认为,老人尽管习惯于农村宁静的生活,不愿搬上城与子女同住,但他们的内心却是非常渴盼儿孙满堂、阖家团聚、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的,因此,做儿女的即使再忙也不能冷落了父母。子孝媳贤孙可爱,那周末农家小院温馨团圆的画面,定然是老人心头最美妙的风景。

  在我看来,女博友ZHAOXIA热情似火,而晓明则沉静如水;女博友ZHAOXIA文采斐然,而晓明则理性缜密。虽然他们性格、爱好不尽相同,但生活上却是夫唱妇随、水乳交融,其孝老爱幼、比翼齐飞之状堪称青年伉俪之楷模。

 

 

 

爱国和宗银

 

  这两天萦绕在脑际最多的是这样一个平平常常的词语——“缘分,因为有缘走进了翔宇,因为有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行,因为有缘才与爱国、宗银成为亲密的朋友,收获了一辈子也受用不尽的宝贵的情谊。

  爱国大名袁爱国,初识爱国,缘于十三年前的一幅精美的书画。夕阳西下,老校长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了一轴画卷:一群洁白的山羊气定神闲地徜徉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远处是披着蓑戴着笠躬腰耕作的农人,他们的房屋星星点点地点缀在土坡上。这样一幅美妙的世外桃源般的情境让我们颇感惊异,我猜想这一定是哪位名家的大作,老校长笑而不语,在我们一再催问之下,他告诉我们,这是他担任乡镇教育助理时,一位工作不久的中学老师赠送的作品,说话间语气颇为自豪。我赶紧探过头去看了看落款,只见条幅的右侧潇潇洒洒写着几个蝇头小楷:己卯年六月袁爱国,下面是猩红的印章。这幅画让我对这位名叫袁爱国的年轻的同行油然而生钦佩之意。

  不久我加盟翔宇,和先我而来的爱国成了同教一门学科的同事,和这么一位丹青妙手共事,心里很是高兴,于是课间休息我总喜欢到他的办公室转转,感受感受那里浓郁的书香的味道。我发现,每当我到来时,他总是放下手里的书微笑着接待我,我走后又重新拾起专心研读起来。我这才知道,爱国还是位勤奋的读书人。果然不久,我就在国省级教育类核心期刊,诸如《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等,陆续看到他发表的文章,每一篇都洋洋洒洒数千言,有教育随笔,有班级管理札记,有书评、演讲稿,但更多的是语文研究性论文以及学生习作指导类文章,累计算来总在百篇以上,其中10多篇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笔耕不辍换来了成果斐然,如今的袁爱国早已是名扬扬州市内外的语文特级教师、教科研专家。

  也许是潜心于语文教学研究的缘故吧,四十刚出头的爱国,两鬓已显斑白,似乎也有点疲惫,但无论何时何地,你绝对看不到他有半点颓唐和懈怠,与他交谈扑面而来的永远是一种睿智、深邃、坚毅和奋发,这种气息常常使你陡然升腾起一股激情,一阵亢奋,一种人生就是奋斗的豪迈。人生就是如此,人生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教师虽然平常但同样渴盼精彩的人生!

    我喜欢和爱国交谈,因为从他身上可以获得能量,和我们常常在一起的还有沈兄宗银。宗银是教师中少有的美男子,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翩翩的风度和优雅的气质上,而且表现在他对语文教学独到的见解和对教师这份神圣职业的敬重上,做学生最喜欢的教师,这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就是他从教以来始终不变的座右铭。正是因为这份真诚、这份热爱,促使他广收博览,成为了一个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杂家。

  作为一名资深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宗银的视野辽远开阔,学识包罗万象,除学业有专攻外,举凡国际风云、政治哲学、科技文化、军事体育、明星文艺、家庭教育……只要你想了解的,你想深入探讨的,都可以从他这里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果你遭遇了工作、生活上的困惑、挫折乃至不幸,更不妨找他聊一聊,准保你烦闷的情绪和不安的心灵得到一时乃至永久的宁静。因为他虽不是心理学者,但他的每一句话都能扣动你的心扉,让你豁然开朗,你有些沮丧的心理随之也会渐渐澄澈明亮起来。和他交谈仿佛是在读诗、读人生、读世界,不经意间你就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喜悦。

  我是一个比较慵懒的人,最大的毛病是做事虎头蛇尾,缺乏恒心、耐心和雄心,但直到今天,我之所以还没有颓废,还能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爱国和宗银的鼓励和帮助,因此,他二位可以说是我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工作之余,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喝茶,偶尔也会喝点小酒。推杯换盏之中,大家感受到的是来自对方的关怀和温馨,获得的是心灵上的轻松和惬意。人生得二三知己足矣,在我的心里早已把爱国和宗银,当成了自家兄弟,是能够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那种。

  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之间那种真诚的友谊定会历久弥芳。 

 

 

 

我眼中的一笑

 

  一笑,真名包春华,江苏南通人,教育界网络名人,他是我的博友,也是我曾经的领导。

早在八年前,朱永新教授创办的新教育在线刚刚开通之际,我就注意到了一个叫一笑了之的版主,发现他不但发帖回帖及时,而且文笔优美、见解独特。2004年春天,一笑先生接受翔宇教育集团的特聘,来宝应出任我校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当时我和老师们一样有些高兴,也有些疑虑: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那天早晨,一笑来了,我们向楼下看去:蓬蓬松松的发式、瘦瘦精干的身材、简洁随意的穿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一副清清爽爽的模样,而引起我特别注意的是,瘦削的肩上还挎着个高倍照相机,看见我们向楼下张望,先生微笑着挥手打招呼。作为负责接待的校办成员,我赶紧到校长室报告,沈寿鸿校长放下手边的工作下楼迎接,一笑先生随之进了校长室,喝了茶,寒暄了几句,看看沈校长事务繁忙,于是请我带他到教师办公室走一走。一笑说话风趣幽默,淡淡的一句即能逗得满堂笑声,因此即使是初次见面,即使是拘谨之人,受笑声的感染,也会轻松起来。亲切、随意、睿智、不端架子、不太像个领导,这是一笑先生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一笑渐渐熟悉起来,我感到他最大的特点是勤勉和务实,有时简直就是个工作达人。白天他和普通老师一样备课、上课,找学生辅导,与来访的家长谈话,晚上则在集团安排的宿舍里,协助打理新教育在线——学校管理论坛。因为关注教育、发帖跟帖的人很多,一笑先生每晚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网友在线交流,回答他们的疑问,解决他们的困惑,对他们的教学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对教育的热爱太真挚,对教育的忧虑太深沉,要读的书太多,要写的文章也太急,白天时间不够,于是凝神静气、夜以继日地工作。不知不觉间夜已深沉,人们都已进入梦乡,但他仍然辛勤耕耘在网络世界里,孜孜不倦地奉献着满腔热忱。

一笑先生认为名校之所以有名,关键在名师,我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较高,但在教科研理念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积极协助沈校长倡导和推动新教育实验,引导教师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撰写教育日记,他认为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更新理念,通过写作反思教学行为,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我是个比较懒散的人,闲暇时喜欢读点散文、小说、历史一类东西,从没有想过要写教育随笔,但在他的鼓动下我断断续续写了四年,其中十数篇投寄出去后或发表或获了奖,后来我将它们整理装订成了四本放在案头,名之为《闲情偶记》,有时间就随手翻翻,现在想来这不失是一种辛劳之后的收获。那年春天,学校组团到南通几所名校考察,一笑鞍前马后为我们热情服务,没有一点领导的做派。回校后,我按照校长室要求写了篇考察报告,准备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宣讲,开篇我以散文的笔触用一大段文字描述了所看到的平潮跑操的壮观景象,随之拓展开去写自己的所见所感,一笑先生看了我的稿子,给我提出了不少诚恳的意见。

一笑先生经常跟我们讲,一所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沈校长的支持下,他身体力行,依靠学校精干力量,积极践行新教育实验,督促教科室每月出版一期《且行且思》,每周印发一份《教育文摘》,每日开展双语小演讲,组织学生在线投稿,编印《学生优秀随笔选》,我校教科研工作如火如荼,一笑先生也因严谨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重。

  一笑先生工作起来是如此的勤勉而务实,工作之余却是那样的旷达和洒脱。在宝应工作四年,无论是上班还是假日,我很少看到他骑车,他习惯于步行,而且肩上总是斜挎着相机,随走随观,随停随拍,优美的、悲壮的、喜庆的、伤感的、自然的、尴尬的……随时摄入他的镜头。大街小巷、酒馆茶肆、集镇农村、工厂商铺、运河古渡、杨柳岸边,留下了他一串串轻盈的脚步;晨曦初现、夕阳西下,映衬着他惬意舒展的身影。一笑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懂得生活、充满激情、甚至有些超凡脱俗的人。2008年一笑结束了在翔宇任职生涯,回到他所在的南通市,担任一所重点中学校长,掀开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今年元旦,我开通了新浪博客,一笑先生成为了我的博友。我点开一笑博客,发现他的博客人气很旺。我一路浏览过去,更是收益匪浅,原来大到国际风云、金融时事,中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小到家长里短、乡里乡情,都在一笑的笔下生花,更为难得的是一笑博客几乎天天更新,而且篇篇堪称精品,有的逻辑严密、条分缕析,有的娓娓道来、如诉家常,有的古朴优美、清新俊逸,而他发表在名刊大报上的文章更是流畅自然、文质兼美,我为他的才情为他的勤奋所深深折服了。

我是个有着浓厚怀旧情愫的人,今天我以自己笨拙的笔写一个我所深深敬重的教育人。不为别的,就为一笑先生的思想、学识、才情、勤奋、热心以及简单明了的处事方式和超凡脱俗的文人气质,而这些正是我所缺少的或者说我所要致力追求的。

 

 

 

李镇西印象

  

做教师二十六年,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份不错的职业,它还比较适合我这样相对文静些的人。为了这份职业,我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也研究学生,我努力使自己的课生动些、丰富些、实用些,在我看来,学生喜欢,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积极影响这是最重要的,再说我还算得上能说会写,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于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直到有一天知道并且认识了李镇西校长,我才渐渐受到触动,并且越来越感到自己思想是那样的肤浅,学识是那样的贫乏,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最早知道李镇西的名字是在十五年前的教育报刊上,最早与李镇西互动是在朱永新先生创办的新教育在线网站上,最早亲见李镇西是在2003年春天。那一次,李镇西老师应翔宇教育集团卢志文总校长的邀请与教育部袁振国司长等人来宝应讲学,宝中体育馆座无虚席,我和众多同行怀着对大师虔诚和景仰的心情,当然也带着许许多多的疑惑坐在听众席上。李老师西装革履登上讲台,他的演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意义,看得出事先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他的思想、真诚和激情赢得了与会者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也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从此,在教学的空闲,在写些小资情调的散文之余,我开始真正关注起李镇西,关注其人其事其见解其忧虑其宏图大志,也开始读一些教育类著作。李镇西著作总有三十本之多,好象每一本都很畅销,我当然不可能一一拜读,有时只是随手翻翻,但每翻一次总有一些收获。我发现李镇西教育思想最集中的一点就是爱和民主”—— 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溺爱,是关爱,是对人性的关怀。爱心在流淌,民主搞基建。李镇西的爱和民主不仅写在书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他当教师、做校长的点点滴滴的言行之中,正因为如此,李镇西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20101120日是宝应实验初级中学建校十周年庆典,李镇西作为特邀嘉宾和兄弟学校代表出席庆典并发表讲话,下午友情做了一场《教师的人文关怀》的报告。当晚,学校在天元大酒店设宴答谢,我叨陪末座。据说李老师很少出席宴会,更不饮酒,这一次算是个例外。宴会结束后,新教育研究院陈连林主任邀请我一起夜访李镇西。我们敲开李老师下塌的酒店5015房间,他刚刚沐浴完毕,平和亲切的笑容,稀疏的有些散乱的头发,穿一件宽松的睡袍,趿一双拖鞋,朴实得就像邻家大哥。李老师热情地将我们迎进里面在圆桌边坐下,我发现桌上摊放着好几本书,有教育类也有哲学类,旁边床头柜上一本《读者》翻开在那里。我们的谈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话题有教育,有时事,还有生活,我原以为李镇西钻研教育,是个书橱,想不到他的谈吐是那样的风趣机智,视野是那样的辽远开阔,于是从心底越加佩服起来。

  今年元旦,我在新浪开了博客,写些散文评论、教育随笔,共同的爱好使我有幸与李镇西成为了好友。李老师是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基础教育界顶尖人物,而我只是个普通的教师,我并不奢望他关注我,可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李老师常常光顾我的博客,并且几次发来纸条肯定我,鼓励我,这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力量。李镇西是极勤勉的,据说,为了不打扰妻子睡眠,他几乎每天清晨四点钟到校,远远的把车停在校门外,开了车灯,熟练地打开随身电脑,蜷曲在车里写博客。无论多忙,他每天都写,他想用写博引领老师们写作,从而让每个教师通过写作也能拥有一份和他一样的幸福。李镇西的勤奋和执着鼓励着我,关心和期待支撑着我,我坚持了下来,并将一如既往地写下去。

  我与李镇西交往还不深,印象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勤勉、务实、谦和,而又才华横逸、胸怀教育理想的人。这样的人脚踏实地,而又仰望星空,不正是当今中国教育界最需要的脊梁吗?


超赞

关注

我顶

无聊

路过
上一篇:人生感怀下一篇:生活杂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今日宝应网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261号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