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象棋的传说 □谭炳才 象棋是中国四大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千变万化、引人人胜、老少咸宜。千百年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爱好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象棋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六博戏,即宋玉《楚辞·招魂》的“昆蔽象棋、有六博戏”。接下来的演变顺序为塞戏、北周象戏、唐代象戏。象棋演进到唐代,整体形制基本成型。北宋象棋定型于北宋末年。 唐相牛僧孺所著《玄怪录》里记载了一个传说。故事说汝南人岑顺住在陕西一座废宅时,每天晚上听到军鼓之声。有一天夜里,看见一个人自称是金象国的使者,说将要同天那国的军队交锋,请岑顺观战。交战那天,只见墙壁下的老鼠洞化作了城门,两支军队各自严阵以待。有个军师向金象国的国王提议作战方案:“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弟不乖行”。国王同意,果真一声鼓响,一匹马斜跳了三尺;又一声鼓响,一名步卒横行一尺;再鼓,车往前进。这样你来我往,不一会天那军大败,天那逃到西南。后来岑顺挖开鼠洞,发现了一座古墓,“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以金铜成型”。 这个传说故事记载了当时唐代前期象戏形制,即棋子立体象形、金铜成型,有王、车、马、卒 、士、将六个兵种。马行日步,车直来直往,卒只能进一步,将可以满场巡行,从兵种及走法上看已与现代象棋非常相似。因传说故事发生在宝应元年,后世称为“宝应象棋”。至今不少介绍中国象棋历史的文章都会提到“宝应象棋”。日本也有不少人把“宝应象棋”当成中国象棋的别称呢。 宝塔根的传说 □范学望 宝应南门外有个宝塔根却没有宝塔,既有根基又何以无塔?这里有一个奇妙的传说。 很古的时候,南门外矗立着一座高耸的巍巍宝塔,大运河上往来船只老远就能看清,船夫客商远眺之后,往往感叹一声宝应到了。他们可以停船歇脚看一看宝应的风光。宝塔就这么默默无闻地静立在城外。 当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登临此塔,吟有《登宝应塔》一诗,诗云:五色云中耸七层,不知何代法门兴。归来远客时凝望,老去高僧巳倦登。金铎无声风未起,宝瓶有彩月初升。忽闻梵语横空下,疑是檀那夜看灯。 宝应塔建造于何年,现巳无法查考,但秦观逝世于公元1100年,塔毁于公元1561年,据此推论,宝应塔当存在500年以上。 传说宝塔的北面住着十来户贫穷人家,茅舍低矮,再加无力维修,屋顶早已茅稀草薄了,每到寒冬屋内冷如冰窖,都盼着白天的太阳能暖和暖和。然而宝塔常常挡住了这些人家的阳光,使这些人家叫苦不迭,想搬迁又无力量,只好感叹地说:何时宝塔搬开就好了。他们都知道这只是说说罢了,想搬走宝塔,根本是不可能的。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话被这儿一户人家的张邋遢深深地烙印在了心中。张邋遢当时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没有父母同哥嫂生活在一起。哥哥常年劳作在外, 于是他和嫂嫂相伴苦度日月。 “嫂嫂,你说这宝塔能搬走吗?” “傻弟弟,这怎么可能呢!宝塔是生了根的。” “那它就老这样挡着我们的太阳了。” “这有什么办法呢?” …… 张邋遢从此就常围着宝塔转悠,似乎在丈量宝塔究竟有多粗;还不时地手搭凉棚盯着塔尖望,似乎在计算宝塔究竟有多高。 一日,张邋遢从外面弄来很多粗糠,自此他就不停地像农人搓绳一般在揉搓着粗糠。糠不像稻草,稻草可以搓成绳,糠可是搓一把散一把,搓着散着。张邋遢搓了一天什么也没搓成。嫂子见了很奇怪,问:“兄弟,你这是干什么?”“我要搓一根大绳把宝塔背走。”“糠怎么能搓成绳呢!别说痴话啦。”“我就要搓。” 嫂子拿他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张邋遢一天一天地搓。搓呀搓呀,手上有了泡,搓呀搓呀,手上滴下血。泡破了又起了茧,张邋遢还是搓。 张邋遢不知搓了多少时日,可他的手下什么也没有。嫂子见了怜惜地说:“兄弟你成仙了,绳真的搓出来了。”嫂子的话刚一落口,张邋遢的手下粗糠绳像游龙一般窜了出来, 黄灿灿,金亮亮,又粗又韧,转眼间一条百丈长绳盘旋在家前屋后。 原来张邋遢曾做了一个梦,仙家告诉他用糠搓绳就能背走宝塔。张邋遢问这哪能成!仙家说只要有一天有人说你成仙了,一切便成了。现在真的成了,张邋塌也成了仙。他用糠绳缠起宝塔一使劲就背了起来。张邋遢背着宝塔沿运河南下在半空中巡视,觉得放在高邮运西的湖畔最好。从此高邮有了两个宝塔,宝应只留下了一个千古流传的宝塔根。 周恩来总理生前还曾问过在他身边工作的宝应籍外交官范承祚先生,知不知道宝应有个宝塔根?可想,宝塔根的历史渊源流长。 张仙送子的传说 □刘世昌 过去宝应农村有一习俗,每年二月二土地老爷生日这一天,村长要带三五个小伙子敲锣打鼓地到新婚未孕的人家赠送《张仙送子图》,鸣放鞭炮,说唱喜话。这些人家接过此图便悬挂起来,点烛焚香,磕头求子,虔诚供奉。生了孩子后便向村长赠送糯米糖粥和红蛋。那么这“张仙送子”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历史上并无张仙其人。五代十国后期,西蜀青城山徐国璋有一爱女才貌双全,献于蜀主孟昶,宠爱有加,赐封慧妃,号花蕊夫人。孟昶是个风流天子,是中国春联的创始人,他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他不善于治国用兵,却喜欢声色犬马,常用金弹子打鸟,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小孩抢拾金弹子。这花蕊夫人倒是能诗擅画,作《宫词》百首颇负盛名。 宋军伐蜀,孟昶投降,在押送途中经过葭萌驿,花蕊夫人挥毫题壁云:“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词未写完,军将催行。押至汴京,孟昶不久死去,夫人充入后宫。宋太祖赵匡胤得此美人也很喜爱,又听说她会写诗,纳之为妃,命作亡国诗,夫人便写了一首《述国亡诗》:“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意指宋赵5万兵伐蜀,而蜀国14万兵不战而降,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太祖见了甚为不满。 花蕊夫人虽然被迫又身侍宋帝,但心中仍常常怀念那风流倜傥的蜀主,便画了一张孟昶出猎行乐图,挂在房中朝夕相伴。太祖见画仔细端详,见画中男子身穿蓝袍,一手持弓,一手执弹,面若敷粉,唇如涂朱,五络长髯飘拂胸前,真美丈夫也。右上角还画着一只天狗。太祖不禁勃然大怒,问道:“此何人也,你竟敢思之寻死乎?”夫人一吓慌忙跪倒在地,信口胡编说:“此乃送子张仙也。我们蜀地传说天狗会从百姓家烟囱里钻进来吃小孩,张仙能射杀天狗,保佑婴儿,所以他的身后总是跟着一大群孩子,他能保佑我们生儿育女。”太祖当时尚无子嗣,正想要个继位的太子,闻听此言也就转怒为喜,不再责罚。 所谓张仙者,实为孟昶也。花蕊夫人的这一急中生智的编造,竟使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死后成了神仙,被百姓立庙供奉,孟昶还真要谢谢他的这位多情的爱妃哩。正是“锦江花草化青烟,蜀主风流能几天?赢得美人怀旧宠,赵家宫里挂张仙。”以夫人的刚烈之性,如能掌国,宋赵未必能灭西蜀。可惜夫人终因不忘故国,最后被赵匡胤赐死。不久赵匡胤亦英年早逝,享年49岁,无子。后来,弟赵光义接位,史称宋太宗。 花蕊夫人虽然追随着她的故国前夫壮烈牺牲令后世叹息,然而她创造的“张仙送子”却不胫而走,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张仙手执的金弹与“诞”谐音,有诞生之意,所以不育的妇女都纷纷向他求子。宝应昔日的《张仙送子图》还配有对联横批,对联是:“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是“子孙绵绵”。 凤凰沟与龙泉塘的传说 □刘世昌 听老人们讲,宝应夏集这个地方是块龙凤呈祥的风水宝地。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渤海龙太子驾云向里下河而来,半路上遇见一只五彩凤凰,二人结伴而行,谈笑风生。这时东海龙太子正在巡海,远远望见他们不禁心生嫉妒,匆匆赶来,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打了渤海龙太子一掌,渤海龙太子不服,二龙便在半空中打了起来。凤凰见此情景,便飞落到夏集镇北边的一条沟里,人们便称此沟叫“凤凰沟”。 这两位小龙在天上一打就是五百个回合,渤海小龙毕竟年幼败下阵来,在苏雅村后边尾巴一扫,扫出一个大深塘,塘底打通了地下的泉眼,泉水直冒,转眼间已是满满一塘水,渤海小龙干脆钻进塘里去了。东海小龙便在天上看住他,只要你敢出来我就再揍你,结果等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他出来。原来这泉眼直通渤海,渤海小龙由此入海去了。东海龙太子无奈,也就打马回朝。从此以后人们便称这个大水塘叫做“龙泉塘”。这塘水深不见底十分清澈,大水年份从不外溢,大旱年份也不干枯,而且吃了还能治病,四乡八镇的人们无不称奇。 一天晚上来了个阴阳先生,他见夏集有红光紫气,晓得是块宝地,便借宿在凤凰沟边一户姓夏的人家。晚饭后,他对那忠厚老实的夏老伯说:“老天派你家有三斗三升芝麻绿豆官做哩。”此后几年,夏老伯的儿子果然做了朝廷的御史。道士们闻听此事,便来沟边建起了一座东岳庙。 夏家发起来了,夏老伯归天后后代们便有些为富不仁起来。有一天这阴阳先生又来到夏集,还是到夏家来借宿,见当年的茅草屋已经变成高屋大院了。夏家小子拒不借宿,先生便住到了一个姓黄的人家。晚上他又对姓黄的说:“夏家发旺完全是因为风水好,你找72个人把他家门前的沟挖掉,他家的鸿运就转到你家来了。”第二天这姓黄的便请了72个农民来挖沟,奇怪的是日里挖夜里土又平了,日日如此,再也挖不完。阴阳先生又教姓黄的须如此这般,傍晚收工时,姓黄的便命将72把大锹全部插在沟里不收,在锹拐上全部套上斗篷蓑衣。第二天早上来一看,土果然不长了。后来挖到丈把深,有个人的锹无意碰破了地下的翅膀,只见红光一闪,“呼”地一声飞出来一只五彩凤凰。这凤凰向东南飞去,在兴化境内滴下了三滴血,兴化就出了三个阁佬。 慈姑和荷藕的传说 □梁鼎成 “芙蓉初出水,桃李忽无言。”这是古代诗人为赞颂荷花秀丽、高洁、清新、俊雅的品格,别出心裁地运用拟人化手法道出的绝妙之辞。“荷生池泽中最秀。”荷花在田田荷叶映衬之下,扬首于碧波之上,迎风向人点头微笑,那容光焕发的神采,那娉婷袅娜的风韵,不知曾倾倒过多少文人雅士,又不知为她写过多少名篇佳作啊?然而,对于荷藕之乡宝应的藕农们来说,不仅是荷花之美的欣赏者,更是培育者。他们的祖先还把荷花尊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将其喻为东方美神观世音的形象,以此感谢当年赐予这一宝贵物种,帮助百姓度过饥荒的菩萨。如此一说和此种风情民俗的形成,源自一则在我县水泗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之前,我们宝应这一带遭遇大旱,田地干裂,庄稼无法生长,连湖荡都变成能够行人走马的陆地,只有一些洼塘里还剩仅能漫过脚面或不到膝盖的浅水。那日观世音菩萨忽觉心绪不宁,掐指一算,知是这方百姓正在灾难中煎熬。她驾起祥云前来察看后,随即带领善财童子和龙女四方奔走,从万物中挑选出荷藕和慈姑等适宜浅水生长的植物。她化作一村姑,把柳篮里的藕苗和慈姑秧子分发给村民们,并一一帮助栽种。接着又用净瓶中的甘露浇灌。那些秧苗得到神力,很快就蓬蓬勃勃地长大,她又教人们向水下的泥土中掏取果实。待家家户户都美美地饱餐一顿之后,发现那位村姑早已不知去向。这时,恍然大悟的人们才想到她就是观世音菩萨。 为报救命之恩,种慈姑的,把那不知名的物种取名为慈姑,纪念这位慈悲为怀的女神。长荷藕的,以那位美丽善良村姑的容貌塑造心目中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盖起庙宇作为主神供奉,用不熄的香火祈祷护佑一方百姓的平安。 优美的神话传说,如同前辈的嘱咐世代相传,而且流行的面越来越广。凡是有荷藕种植的地方,那里就一定会有观音庵、莲花庵、白衣庵、莲性寺、净土庵等以观世音为主神的佛教寺庙。 在藕乡,旧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木雕、塑瓷或绘在画轴上的观世音像。人们为了装扮心目中的女神,以精雕细刻的莲花(即荷花)宝座放在她的足下,用金碧辉煌的莲瓣冠冕戴在她的头上,把青翠的莲叶和盛开的莲花插入她的手中。他们认定世上最美最好的荷花与观世音菩萨永远相伴,从而把她的形象衬托得更加庄重、和善、秀丽,让她放射出更加神奇的光彩。 二神争地的传说 □刘士昌 明代嘉靖年间,大运河宝应八浅处决堤,洪水冲出一个方圆数里的大水潭,潭深莫测。百姓齐心堵住决口,但潭中不知何时来了一条白龙,时常兴风作浪,来往船只只能绕行。 一年清明,游春踏青的人们正在潭边赏景。忽然见潭中一尾金色小鱼上下游动,煞是好看,众人围观,人群中走出一年轻美貌女子高声说道:“此乃潭龙,待我擒来。”众人讶然,她已如春燕展翅跃入潭中。过了片刻,忽闻 “轰”一声,浪花中飞出一条白龙,载着那女子腾空而起。众人大惊,顶礼膜拜。那女真人在空中说道:“吾乃泰山顶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奉玉帝敕旨收服孽龙。尔等可于宝应城北为我立庙,可永保运河平安。”说完抛下一把铜钱,定为庙址。 碧霞元君正欲乘龙北回,忽见南方飘来一朵祥云,原是南海观世音菩萨。两神相遇礼毕,菩萨道:“此处瑞气冲天,乃吉祥宝地,下界尔等可为我立庙,可保一方平安,人寿年丰。”说完也向城北投下一剑定为庙址。碧霞元君急忙道明前由,希望菩萨收回成命。菩萨不悦:“宝剑已出,岂能更改?”二神为此便在空中辩说起来。 “是什么宝地让两位尊神选此相聚?”声音洪亮,原是赤脚大仙赶到。大仙问了原委,按落云头,就地查看,见宝剑正巧插在钱眼之中,微微一笑,对观音说:“菩萨,元君在前您在后,您当让她一步了。”菩萨闻言也觉如此,便欣然应允,三神相视一笑,扬长而去。 二神争此宝地实为罕见,百姓将此奇事上报县衙。不久批文下达,同意在宝应为元君和菩萨各立一庙,并将水潭更名为“蜕龙潭”。因元君在前菩萨在后,所以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先建了碧霞宫,又与隆庆二年(1568年)再建了观音阁。因为碧霞元君是道教神仙,观音是佛家菩萨,所以泰山殿实际上是佛道合一的江淮巨观。 话说乾隆帝下江南,途经宝应,闻说泰山殿为江淮巨观,香火之盛为东南数省之冠,故慕名前来瞻仰。但见殿阁重重,庙宇深远,神佛众多,香火鼎旺,兴致盎然,提笔挥毫,御敕“天下第一名山”。自此泰山殿名气更大,誉满大江南北。 仙女泪滋润小慈姑 □刘士昌 古时候宝应所在地方本是汪洋大海,淮河冲下来的泥沙逐年淤积才成陆地,海边渐渐有人来居住。可是人民不仅自己要拼命劳作还要看大海的脸色,东海龙王随便打个喷嚏,海边也要掀起阵阵海浪,庄稼经常歉收,饿死许多百姓。 观世音菩萨得知此事,就派一位叫慈姑的仙女下凡察看,救民疾苦。慈姑长得美丽端庄,而且心地善良,她路过长白山天池见池边长了一种水生植物,它的根茎上结了许多球果,不怕水淹更可当食物充饥。慈姑如获至宝,便小心翼翼挖了一棵捧在怀里,路上干了就用泪水滋润它,就这样小心呵护着来到宝应。慈姑把这植物栽在宝应的湖荡边,用仙水使它成活,又教会人们栽培方法。从此以后每遇到大水庄稼歉收,人们就拿这种植物来充饥,多少百姓因此活命。为纪念这位仙女,人们便叫这种救命的果实作“慈姑”。 后来就是在丰收年成,宝应慈姑也可做菜,又可烧汤,皮青肉白、又大又圆,坚实如栗,味道鲜美,很受人们的欢迎。有时候略有一点苦,相传这便是因为被慈姑的眼泪滋润过的原因。 石狮与豆腐脑的传说 □周雨亭 纵棹园位于宝应县城中心叶挺路和安宜路的交汇处,占地68亩,三面环水,典雅清秀, 别具一格。清潘耒《纵棹园记》曰:“水之潴者因以为陂,流者因以为渠,平者为潭,曲者 为涧,激而奔者为泉,淳而演迤者为塘、为沼。”纵者,即泛也;棹者,即舟楫也;是文人墨客临波泛舟、修身养性的最佳去处。大门上方悬挂着“纵棹园”匾额,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