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三辑 寺庙传说

2013-9-4 10:42| 发布者: 宣阳荷| 查看: 1195| 评论: 0

黄塍心月庵的传说

□梁邦华

 

 

被写进了长篇小说《不怕生错命》40页倒数第十一行中的“心月庵”,确有其原型。

我的老家叫丁沟舍,隶属宝应县黄塍镇芦赵村。是大运河东边的一个支流冲出来的大土墩子。大土墩子上的村庄四面皆是小河沟,唯独住家的庄子却像一个被四面河沟托起的一朵莲花宝座。早年的“心月庵”,就建在芦赵村丁北组的庄子上。

提起丁沟舍,头戴斗蓬肩搭粗布褂赶过驴脚,扛过旱烟袋弯腰驼背的老农,在西瓜地的凉棚里抚摸着我的头慈眉善目地对我讲:“伢子,我们丁沟舍过去是出过名的,丁状元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哩,还有我这脚下以前掘墓时就掘出过顶戴花翎,穿绫罗绸缎的清朝大官呢,古墓里金银元宝都有呀!”我好奇地问老爷爷,我们这儿为啥叫“丁沟舍”呢?老爷爷眯着眼睛,半真不假地同我侃道:“我们也是听我们的爷爷讲,观音菩萨化着农妇在这儿的车棚歇过脚,因为我们这块地方四周都是河沟坎地,又出过一位丁状元,先人为纪念这个车棚子和这位丁状元,我们这块地方就叫‘丁沟舍’了。后来这个车棚子来过一位行脚僧,盖过一个庵,叫”‘心月庵’。好些年香火鼎盛,方圆十多里地的人都过来虔诚膜拜菩萨,祷告家人平安,五谷丰登。”

再后来的事情我听父亲讲过,我刚出生时,“心月庵”还在。庵上的当家和尚姓戴,名万一。此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还善观人之术,断人寿数往往奇验。据说我出生后,戴和尚看着我的手脚,就预言是个不善劳力的主儿。不久文革到了,戴和尚因卷进了一桩是非中,不幸投河身亡。“心月庵”从此也就不存在了。在它的宅基附近,却留下了一棵老柳树。这棵老柳树后来被人当作“心月庵”里的神灵来供,哪家老的归天了,家人就到这棵柳树面前祭奠亡灵。要是有个小孩夜哭,大人梦魇,都到这棵老柳树下供上点米饭,或是供果,再烧上几张纸,说上几句送神的话。也是巧了,求愿者立马好了。这棵老柳树枝叶繁茂,饱经沧桑,根部虽然被长期烟熏火燎,显得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但是树杆依旧挺拔,枝叶依旧婆娑,春来生机盎然,与碧清的河水辉相交映,像征着这一带人的生生不息,万古流传。

原来,“心月庵”的周围紧紧地环抱着一条河,河宽小船荡漾,渔虾欢跳,是村民们夏天洗澡清凉的好去处。一日,有个村民夜晚看见了清澈的河水中,有一条数尺长、盆粗的巨蟒游动。好奇的村民闻讯家家出门,夜晚掌灯看究竟,把河道跑个遍,未见踪影。白天再寻,连续数日不见巨蟒踪迹。后来还听说有人又看见过,是真是假多疑似“心月庵”作怪。

 

 

 

射阳湖甘罗庙的传说

梁鼎成

 

说起我国古代神童,最早大概要数项橐,《史记》中说他“七岁为孔子师”。其后就是十二岁时被秦始皇封为上卿的甘罗了。按周朝的官制,上卿是最尊贵的诸侯臣。秦沿袭周制,还是个娃娃的甘罗当上如此显赫的高官,是十分难得的。因而被历代企盼少年登科的学子奉为偶像,使他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此公与宝应有着很深的缘份,却并不为世人所知。

在射阳湖镇的天平曾有一座甘罗庙,庙中供奉的就是甘罗。那里流传着一则神和人婚配的传说。说的是当地大姓戴家和蔡家两个女孩携筐采桑,走至甘罗庙时入内休息,见神像眉清目秀仪表堂堂,便逗趣说:“我俩谁把柳筐挂到神像耳朵上,谁就做他妻子。”于是一同举筐掷去,巧得很,神像的两耳都稳稳地挂上了柳筐。二人相视一笑,红着脸携手回家,谁知当夜竟同时去世。办完丧事后,村民们为两家女儿塑像,用两顶花轿把“新娘”送入庙中,为神人结亲举行了婚礼。清康熙年间邑人刘中柱,在《宝应县名胜纪略·甘罗庙》中写进这则发生在明代的传说。此说虽然神话色彩很浓,但甘罗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宝应县淮剧团曾两度排演本县作者编剧的《甘罗拜相》,且饮誉大江南北。

 

 

古塔与姑塔的传说

□陈宝善

 

 

宝应北乡有两个村落,一个叫曹甸镇的古塔(又称塔儿头),另一个是泾河镇的姑塔。同饮大运河的水,风俗习惯相似,都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历史上留下可回想的一页。

古塔境内的定善禅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苏中地区现存最早的佛教寺庙。寺外有大小宝塔两座。大塔高26.5米,八面七层,覆盖琉璃,宝顶熠熠,风铃丁当,典雅恢宏,与近在咫尺的小塔互相辉映。相传唐代开国元老尉迟敬德当年依寺驻兵,其子尉迟宝林触犯军纪被斩,埋首于小塔下,塔儿头即由此得名。寺后一株古银杏,周长一丈,枝繁叶茂,垂乳数十,虽年年纸课焚炙,而未受损,人以为异。60多年前银杏被伐,然天不灭此树,残根生出新芽,历经风雨,化作6株顶天立地的大树,依旁双塔,葱茏茂密。有诗云:一寺二塔神仙造,红漆栏杆三座桥,寺庙居住荷叶地,七孔朝天出富豪。

定善禅寺香火旺盛。清明前后,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焚香拜佛,课纸悼亡,寺庙内外人山人海,路上车水马龙。庙会似一年一度的春风,从明清一直延续至今,使塔儿头的名声越传越远,北起淮安,南至沪宁一带,来者络绎不绝。

泾河镇的姑塔,传说当年由于佛教盛行,此地也大兴寺庙。有一位女子,其嫂居东边的塔儿头。姑嫂俩一天会面,商议各建一座宝塔,看谁建的快,时间限在第三天的天亮以前,先成者为赢,后成者为输。姑子勤劳本分。昼夜施工,到了第二天夜里工程接近告竣。嫂子闻悉后心生忌妒,使了个点子,在太阳欲出之际解下身上红裙子,往空中一抖。姑子抬眼看去,以为东方太阳已出,是嫂子抢了先机。于是令工匠推倒自己建的宝塔。功亏一篑,因此姑塔后来就没有宝塔。前些年当地农民兴修水利,还在地里挖出许多砖头瓦片和两口水井,似乎证明姑塔古代曾建过宝塔。

 

 

 

 

一宿庵的传说

□何开文

 

清朝皇帝乾隆弘历博学多才,擅研历史。在青年时代,他就从史书中读到有关“宝应”因唐代上元年间,安宜真如尼姑献“八宝”于朝廷而得县名的故事。

乾隆继位后,曾六次下江南,五次途经宝应,题联赋诗,观赏庵观寺庙,研究唐肃宗获宝改号的传说,品尝清香可口的乔家白酒,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策马过宝应》,被后人传为佳话。??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回銮路经宝应时已是炎热的夏季。宝应县令知皇上旅途劳顿,便将一行人安排在清静凉爽、环境幽雅的松圆庵驻跸。之后,松圆庵因乾隆住了一宿而改名为“一宿庵”。??
    宝应县令为了款待乾隆,命人传乔家白酒坊老板拿出最好的宝应酒供奉皇上。乔老板立即从酒窖中取出窨存期最长、品质上乘的乔家白酒,送到一宿庵供乾隆等饮用。乾隆的酒量在皇宫里王公大臣中是很有名气的,他品尝过全国各地的名酒,唯独没有喝过宝应产的乔家白酒。乾隆初尝乔家白酒即识得此酒清香、醇厚,胜于宫中诸多御酒。喝到兴趣之余,乾隆向宝应县令举杯连声称道:“好酒、好酒啊!” 
    酒过三巡,乾隆诗兴大发,即兴写就了《宝应县咏事》一首:“上元获宝县名改,其宝已难定假真,即使果真为瑞应,牝鸡可得教司晨。”乾隆当即向宝应县令下旨:“选乔家白酒为皇室贡品,每年必须送入宫中品尝。”??
    晚上,乾隆与宝应县令一边品尝乔家白酒,一边叙述“八宝”的传说。就在乾隆似醉非醉之时,忽然,他感觉到身上被什么东西猛叮了一下,便本能地举起右手朝大腿上一拍,随着“啪”的一声,一只吸血的蚊子应声落地。宝应县令见此情景,慌忙拿起蒲扇驱赶蚊子。稍倾,乾隆又往眉头上一个巴掌,一只蚊子又躺在了地上。乾隆趁着醉意,大怒道:“蚊虫不得在此放肆!”说来也怪,本是当朝皇上一句醉言,却使一宿庵从此与蚊虫无缘。这之后,每到夏季,都要引得方圆十里八里地的百姓慕名到一宿庵纳凉,体会无蚊虫骚扰的滋味。??  乾隆下江南最后一次经过宝应时,乔老板通过宝应县令向乾隆求字,乾隆酒后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乔家有白酒”,下联是:“白酒数乔家”,横批是:“好酒”。

 

 

 

尧舜庙的传说

□夏  文

 

 

广洋湖历史悠久,由神话和史实交织而成。相传中华民族杰出先祖尧舜,就出生在广洋湖镇,至今广洋湖镇东进村三桥片还有一数十亩地的大土墩。相传上面有一座始建于汉代的尧舜庙,庙内设有殿堂供奉尧舜像,后尧舜庙改为佛寺。现在虽然尧舜庙及佛寺已不存在,但一批与尧舜相关的遗址和地名仍然存在,特别是“尧舜庙”作为广洋湖镇东进村的一个地名一直保存至今。

 

 

 

泰山殿神斧接梁的传说

□刘世昌

 

泰山殿的前殿号称山门,又称弥勒佛大殿,中供弥勒佛坐像,前有四大金刚,后有韦驮。左边有王灵官和山神、土地。右边有高明、高觉,张班、鲁班。这高明即“千里眼”,高觉即“顺风耳”,张班是瓦匠祖师爷,鲁班是木匠祖师爷。

传说碧霞宫将要竣工时,被一木工粗心大意弄错尺寸,上梁时发现中梁短了一截,离中柱约差半尺左右。众人七嘴八舌,无计可施,领班师傅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这时,忽然来了一位陌生的白胡子老木匠,拖来一个梯子往中柱上一架,飞快地爬了上去,身手敏捷如同猿猴,爬到顶上从腰间抽出一把板斧,“笃”地一声用力砍入中梁一端,接在中柱上一眼一榫不差分毫,众人见了惊叹不已。这师傅下梯来,一声不吭地钻进人群不见了。领班师傅不放心,又爬上梯子去看个究竟,用尽平生之力,斧头竟板摇不动,下来寻找老木匠想谢他一声,怎么也找不着。最后找到前面弥勒佛大殿,猛然看见鲁班神像,原来就是白胡子老木匠。领班师傅方知神助,赶紧率众木匠烧香礼拜,感谢鲁班祖师显灵相助。这中梁便被人们称之为“斧柄梁”。

新建的碧霞宫因供奉的是泰山娘娘碧霞元君,所以又名泰山殿。当年的碧霞宫金碧辉煌,气势宏伟。钟鼓半天开玉道,香烟万结拥金光。万方朝礼碧霞君,永护漕河福德主。所谓“漕河”就是运送漕粮的大运河,可见当年宝应为碧霞元君立庙,是将她尊为运河保护神的。香客游人进入大殿之中,仰首皆见梁的一端为斧形,但坚若磐石,百年无恙,人人称奇。

 

 

 

泰山殿古井运木的传说

□刘世昌

 

 

 

 

 

泰山殿碧霞宫建成以后,殿后有河,河上有小桥。河两边对立着四棵唐代古银杏,历经数百年沧桑,二人不可合抱,遮天蔽日,蔚为壮观。河之北有古井一口,人称“通海井”,不知何年所掘。县令准备在河北再兴建一座三层楼的观音阁,但是缺少木料,无法施工。为兴建观音阁,住持道长不辞劳苦,云游四方,到各地募化资金。

来到京城,道长在旅店里遇到一位木材巨商,两人交谈颇为投机,相见恨晚。道长向他谈及欲募化筹资建观音阁一事,巨商是个喜欢行善积德之人,闻言以后立即表示愿意捐献建阁所需的全部木材,答应一年之内将一个个木排陆续运抵宝应。道长感激不尽,当即下拜,但心中觉得一年时间太长,又不好说出口。正在犹豫之际,忽然门外走进来一个破衣烂衫、手摇芭蕉扇的疯和尚,挨着巨商往下一坐,笑呵呵地说:“道长,讨口酒喝。”于是,三人共饮,杯来盏去,其乐陶陶。酒至半酣,和尚说:“有人愿出钱,道济愿出力。他肯献木材,我能包运输。道长您就放心吧,您到家,我就把木材运到宝应了。”道长半信半疑,但仍感谢一番,饭后告别二位,又到长安、洛阳等地募化资金,两个月以后回到宝应。

道长回宝后,巡视了工地,选黄道吉日准备动工,从各地精选了一批能工巧匠,进行现场规划测量。忽然有一小道士前来报告:“师父,出奇事了,这通海井里面冒出木头来了!”大家赶忙齐来查看,只见古井中果然冒出了一根又粗又直的大木材。道长命几个力气大的木匠上前拔出,刚把这木材放下,那古井中又有一根木材渐渐地升了起来,道长真是又惊又喜。就这样抽出一根又一根,居然取之不尽,井旁木材堆积如山。领班木匠师傅认真计算了一下,随口向道长说道:“够了,用不着了。”话音刚落,那正在上升的一根大木头突然停止,卡在井口再也扳摇不动,后来竟成为泰山殿中的一大奇观。这时道长恍然大悟,想起那疯和尚道济本是济公活佛,立即摆设香案率众望北礼拜,一谢巨商慨然献木,二谢济公运木有功。

 


超赞

关注

我顶

无聊

路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今日宝应网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261号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