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第三辑 报告文学

2013-9-4 11:15| 发布者: 宣阳荷| 查看: 869| 评论: 0

文艺品牌创建与改革开放同行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宝应县文联成立已二十多年。我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感叹,也为宝应的文艺品牌的建成而感叹。回眸宝应县文联成立以来的近二十年历史,经历了一个诞生、发展的时期。时间定格在1991年1月30日。这一天,是宝应文艺界人士值得记忆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县委、县政府隆重召开了宝应县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上通过了县文联《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文联领导班子,以及县文联所属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舞、戏剧、诗词等7个协会组成人员,标志着宝应县文联的诞生。

经过宝应县文联三届领导集体以及全县1000多名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县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上世纪的1999年,县文联作出了“协会”改“家”的决定。之后不久,县文联将各文艺家协会“理事长”改称为“主席”。“称呼”上的改变,使我县各文艺家协会与省、市及兄弟县(市)文联接轨。与此同时,县文联在原有7个协会的基础上,陆续成立了29个分支协会、15个艺术团体、14个镇级文联。

岁月留痕,往事可忆。近二十年来,宝应县文联本着“争创一流”、“有为才有位”的工作思路,按照中央关于文艺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把握时代脉搏,奏响主旋律乐章,加大了创建宝应文艺品牌的力度,较好地扩大了宝应在外界的知名度。

第一章  创建“微型小说之乡”文艺品牌

多次创下全国第一

微型小说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一样,以继承我国文学传统的一种样式而存在。它以其独特风格而独树一帜,迅速圈起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并日趋根深叶茂。

在全国微型小说这座繁茂的百花园中,宝应微型小说创作应该说可圈可点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宝应就有多名文学作者涉猎微型小说创作。20多年来,他们的微型小说作品陆续见诸于《人民文学》、《青春阅读》、《雨花》、《青春》、《微型世界》、《百花园》、《微型小说选刊》、《短小说》、《金山》和《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文学》、《宝应日报》、《宝应文学》等数十种报刊杂志上。

1996年中期,宝应县文联、作协就已在全国县级率先编辑出版了《宝应微型小说作者群作品选》,收录了30多位作者的50多篇作品;2002年4月宝应县文联又推出了《宝应微型小说作家群作品选》专集,收录了50多位作者的90多篇作品,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于2002年5月组织举行首发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被微型小说界堪称“全国县级文联组织出版微型小说作家群体专集第一家”,为“首创”;2003年6月,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镇江市文联主办的文学月刊《金山》杂志以“宝应微型小说军团风采”栏目集中推出了何开文、范学望、徐少奎、刘金钟4位微型小说作者,刊发了20篇微型小说作品。

为了更好地“创建宝应文艺品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宝应县文联、作协于2004年初成立了宝应县微型小说学会。2008年1月,宝应县微型小说学会创办了《宝应微型小说》刊物,并领衔主编《扬州微型小说22家》专著。其中,《扬州微型小说22家》中的作者,宝应就有10人之多,他们分别是何开文、范学望、徐少奎、刘世昌、刘长海、徐汝清、蔡宜久、高俊、刘金钟、周雨亭、吴永煜、欧必林、吴立春。

2008年7月23日下午,在中国·宝应荷藕节到来前夕,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授予宝应县“中国微型小说之乡”这一全国首个文艺品牌。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凌鼎年先生等来宝授牌。在授牌仪式上,还举行了《扬州微型小说22家》首发式;2009年8月30日,宝应迎来了又一盛事: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在宝应隆重成立。来自于省内外的60多名作家汇聚“中国微型小说之乡”宝应,见证了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成立仪式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在宝应隆重举行成立仪式,这既是对宝应“中国微型小说之乡”的一次宣传推介,也是对宝应微型小说创作工作的肯定。

2010年7月19日下午,江苏省微型小说(宝应)创作基地授牌仪式暨全省微型小说笔会在宝应县新华书店举行。来自全省及县内的40余名微型小说作家、会员参加活动。省微型小说学会名誉会长凌焕新和省微型小说学会会长凌鼎年出席活动并向时任宝应县微型小说协会主席的范学望授予“江苏省微型小说(宝应)创作基地”。

2010年8月31日,宝应县文联作家协会和微型小说学会为进一步繁荣我县微型小说创作,在宝应金欧宾馆举办了梁邦华微型小说作品讨论会。梁邦华,自幼酷爱文学,虽经坎坷,但追求文学的理想并没有放弃。近年来,他先后在新浪网、新华网、小说阅读网、扬州晚报博客网和《扬子晚报》、《宝应日讯》等媒体经常发表人生感悟的文学作品,深得读者喜爱。

2010年10月,何开文微型荒诞小说集《梦笔生花》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微型荒诞小说集《梦笔生花》辟有“梦笔生花”、“幻想天空”、“无中生有”、“志怪讽刺”、“拍案惊奇”五辑,收录了64篇微型荒诞小说作品。该小说集中约三分之一的作品主要源于睡梦中的情节。这部小说集或借助于科幻,或借助于魔怪,或借助于梦境,通过在梦境里寻求真谛,从惊奇中让人启迪,以荒诞式寓意人生。2011年1月8日,扬州市文联、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在扬州琼花观举行了何开文微型荒诞小说集《梦笔生花》首发式。来自市内外的作家、学者参加了首发式。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这部小说集从外至内,都透着一股作者关注民生、怀想社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怀,一篇篇千余字的短文,在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之余,更能给人以教益和启迪。

与此同时,宝应县文联、作协还十分注重发现培养微型小说新人新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何开文陆续推出微型小说集《青苹果》、《嫩藕枝》、《红辣椒》、《延缓生命》、《梦笔生花》。范学望陆续推出微型小说集《太阳》、《细无声》、《掌声》。徐树建先后出版了微型小说(故事)集《独眼仙传奇》、《老爷子的三个嘱咐》。高俊在《雷池文化》、《微篇文学》等报刊上推出微型小说作品专版,总量达20多篇。何开文、范学望联合推出微型小说集《同好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是2003年8月。此外,刘世昌的《宝应风采》、张元顺的《搏击声声》、徐汝清的《情系荷乡》、蔡宜久的《荷荡晴雨》、王艳丽的《荷乡新月》等综合文集中也收入了多篇微型小说作品。徐少奎、刘长海、刘金钟、周雨亭、吴永煜、欧必林、吴立春、陈兆祥、祁长忠、范敬贵、沈永斌、刘延龙、龚世豪、于琳、潘联成、梁邦华、冷庆文、汪翔翔等微型小说作者的作品,或被入选《宝应微型小说作家群作品选》等有关专集,或在《扬州晚报》、《宝应文学》、《宝应微型小说》等报刊发表;何开文、范学望、徐汝清还陆续被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吸收为会员。

2012年818日,全国微型小说研讨会暨《宝应微型小说25家》首发式在宝应县举行。研讨会上,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郏宗培,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顾问张文宝,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江苏微型小说》杂志主编凌鼎年和《微型小说月报》杂志社执行主编、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腾刚以及南京中山文学院院长、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顾问陈德民等到会,对宝应微型小说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来自全国各地的微型小说作家就微型小说的创作进行了研讨,同时见证了《宝应微型小说25家》首发式。宝应县副县长杨洪国出席这一活动,对全国微型小说研讨会暨《宝应微型小说25家》首发式的举行表示祝贺,对宝应文化历史作了全面介绍,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微型小说存气韵,千字文中见精神。”21世纪将是微型小说大显身手的世纪。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微型小说以其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独特优势,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

第二章  创建“书法之乡”文艺品牌

书法创作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宝应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双重积淀,注定了。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的相互碰击、相互交融,更开阔了荷乡人的艺术情怀,荷乡的书法艺术也从这方水土中自然流淌而出。因书法普及的成就和影响,宝应已成为“扬州市书法之乡”,目前正在创建“中国书法之乡”。

宝应书法被江苏省书协领导称为江苏书坛“宝应现象”。至目前,宝应现有书法家协会、青少年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家协会和八宝印社等专业协会;拥有中国书协会员9人,准中国书协会员6人,省级书协会员70多人,市级书协会员近100人,县级书协会员200多人。书法作品和评论文章多次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书法报》、《书法之友》和《青少年书法报》等多家专业报刊上发表推介。

宝应的书法培训网络在全市名列前茅,少儿培训的触角已经遍及全县城乡。目前,全县少儿书法培训班已发展为50多个在班学员达5000多人,遍布城区及部分乡镇;中青年书法爱好者得到了提高成长,有40多人作品入选四、五、六届省展,7人作品入选七、八、九届国展;在《书法报》上以《荷乡墨韵浓》为题,用十个版面宣传推介宝应书法、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出版发行《荷乡墨韵——江苏宝应书法作品集》,收录了60位省级以上会员的习作,并作为荷藕节礼品赠送给中外客商;2004年6月,扬州市文联领导向我县文联负责同志颁发了“书法之乡”铜牌,成功建成“扬州市书法之乡”。

第三章  创建“诗词之乡”文艺品牌

逐步形成宝应特色

一首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唱遍了塞北江南、高原海岛。这首歌曲就诞生在宝应。千年运河滋润着这片如诗如画的膏腴之地,万里长江浇灌出沁人心脾的春华秋实。舟楫的便利,催化出独领风骚的荷乡文化,漕运的繁忙,演绎了风云际会的历史传奇。

   “本邑素富文风,历代人才辈出”。经济与文化是一对孪生姐妹,早在农耕年代,宝应作为名闻遐迩的“鱼米之乡”,就形成了独具风情的“江淮望县”、“诗词之乡”。到明清两朝,宝应人文荟萃,诗人云集,唱酬不绝。时至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今天,宝应人民更加注重弘扬吟诗赋歌的优秀传统,努力把“诗词之乡”打造成历史文化的符号、和谐社会的名片、文化创意的高地、现代文明的乐土。

中华诗词是植根于民族精神、民族语言和民族风尚,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传统文化样式,具有“厚人伦、美教化、正得失、移风俗”的功能。宝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曾有众多的文化名人为宝应留下不朽的诗篇。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历史上就有李白、范仲淹、文天祥、吴承恩、爱新觉罗·弘历、蒲松龄等170多名诗人咏宝应的诗句,为宝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总量达330多首。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今天的宝应虽然从农耕时代步入了工商时代、信息时代,但诗词歌赋依然是一道吸引眼球的风景。走进鲁垛乱针刺绣产业园,满眼都是诗情画意,都说乱针刺绣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这里的每幅作品如同配了一首传神的诗歌,更好地表现出“无声胜有声”的奇妙意境。

在宝应,可以说诗歌无处不在,字字句句汇成了锦绣,丝丝缕缕编织起彩霞。县诗词协会、白田诗社20年来,共出版《白田新咏》、《宝城诗词》期刊80多期、《白田新咏汇编》6辑;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诗词家协会创建了“宝应诗词书画网”网站,出版了《宝应诗人咏宝应诗集》和《诗咏宝应——全县书法考级师生诗词作品集》,创办了《宝应诗词》杂志和《宝应诗词书画报》,举办了2011中国宝应荷藕节诗词朗诵会,举办了全县书法考级师生诗词专题讲座和全县中小学师生诗词创作培训班,举办了诗会端午,宝应诗人走进生态园中秋笔会、走进山阳,举办了“乔家白杯”全省诗词大赛,举行了创建江苏省诗词之乡责任书签约大会,举办了“格力空调杯”全县书法考级师生诗书作品展,特邀省市诗词协会领导来宝检查指导等活动。

诗言志,歌抒情。精英与百姓共同参与,普及与提高并驾齐驱。发自肺腑的心声给广大市民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幸福。“李白曾经咏白田,白田历代有名篇。名篇句句皆风雅,风雅今贤超谪仙”。进入21世纪以来,宝应县的诗词创作队伍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县城乡诗词爱好者近万人;现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6人,江苏省诗词学会会员80多人,还是扬州市诗词协会团体会员。共创作诗词歌赋5万余首,有300多首诗词作品在国家、省、市级获奖,涌现出了宋英俊、赵文澜、郝立坚、陶百川、王庆宽、陈立新、张绪五、屠淮、许荣干、郭金标、夏瑞辰、赵廷喜、王一秋、单德馨、周秀珍、陶念峰等一批宝应当代知名诗人;先后有44位诗人出版了60多本诗集。

与之相得益彰的是,诗词文化的触角延伸到了14个镇、10个社区、10所中小学校和重点景区。诗词的芬芳,将宝应的创建活动点缀得更加充满生机。2008年县诗词家协会和宝胜集团于共同举办了“宝胜杯”全国诗词大赛,影响空前。全国共有10个省、市150多人参与,250多首诗作参赛,原江苏省副省长、省诗词协会会长凌启鸿还专程到宝应颁奖,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了宝应、认识了宝应,扩大了宝应这一千年古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县文联于2011年元旦期间举办了“百老汇杯”全县楹联征稿大赛,较好地丰富了元旦、春节期间的文艺生活;县委宣传部、县创建“江苏省诗词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文联举办了“汇银家电杯”全县诗词大赛;2007年3月4日,市文联派专人来宝应举行授牌仪式,授予“扬州市诗词之乡”荣誉称号;2012年10月18—20日,宝应创建“江苏省诗词之乡”工作得到省、市专家组的充分肯定,顺利通过检查验收;11月8日,我县收到江苏省诗词协会批文,授予宝应创建“江苏省诗词之乡”称号,使我县又多了一张文化名片和文艺品牌

“城乡高奏主旋律,老幼齐吟盛世歌”。伴随着诗词“六进”,进机关、校园、村镇、社区、企业、景点,通过诗词创建活动培养出广大人民群众全新的文化情愫和精神面貌。宝应到处传颂的诗词歌赋,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了明媚动人的风采。一篇篇诗作,显出了荷乡儿女的才情;一家家创建典型,树立了众人学习的标杆;一份份经验介绍,让读者受益匪浅;而一次次现场观摩,更是擂响了催人奋进的战鼓。

第四章  宣传推介“扬州第十怪”文艺品牌

省内外影响不断扩大

  作为一种文艺品牌宣传推介“扬州第十怪”徐少奎,曾有朋友不解。历史上的“扬州八怪”主要以书画成就而著称,徐少奎仅仅是个收藏爱好者而已,何仁何德荣登“扬州第十怪”之榜?起初我对此也曾怀疑过它的可行性。但当我走近徐少奎,对徐少奎的收藏、写作和编辑这“三栖”进行考证、考量之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徐少奎定位为“扬州第十怪”应该说是名符其实的。我们不仅要将其作为宝应的一种文艺品牌,而且还要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介,进行认真的研究探讨。
  我个人以为,既然“扬州八怪”以书画的成就在历史上存在,“扬州第十怪”也可以以收藏、写作、编辑而存在于当代。
  “扬州第十怪”是一种特色。徐少奎的收藏,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全国火花收藏家协会惟一县级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理事,扬州市藏协会员、宝应县藏协主席,而且还因为他的收藏特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已很有名气。之所以将徐少奎定位在“扬州第十怪”作为宝应文艺品牌进行宣传推介,最重要一个因素是他的收藏已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超赞

关注

我顶

无聊

路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今日宝应网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