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娘娘的瑶池盛会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帘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于野水中。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咏阶下莲》诗。“天池”一般是指天宫王母娘娘的瑶池仙境。而古老的《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天池当指新疆天山天池。在百花之中,唯荷花被称为“神花”,如来为座,观音手执,“天宫”仙苑亦有栽培。宋刘敏中《临江仙》云:“见说瑶池池上莲,雪香花气葱笼。一双依约玉芙蓉。烟波孤梦断,风月两心同。”这是说王母瑶池中也有并蒂莲。方岳《鹊桥仙》更叙玉皇大帝七夕向织女送荷花之事:“银河无浪,琼楼不暑。一点柔情如水。肯捐兰佩了渠愁,尽闲却,纤纤机杼。
波心沁雪,鸥边分雨。剪得荷花能楚。天公煞自解风流,看得我,如何销汝。”如此看来玉帝都善解人意,在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之际,特送荷花致贺。王母娘娘当被他感动,想当初真不该把牛郎织女分隔银河两岸了。其实,神话传说中的王母娘娘与牛郎织女民间故事所述大相径庭,她不但不是个无情无义的女人,而且自己还是个情种哩。 王母娘娘的瑶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好地方呢?请看《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话说王母娘娘在瑶池大开宝阁,玉栏雕栋,碧叶田田,红莲朵朵,清香阵阵,云雾缭绕,仙乐齐奏,响彻云霄,结队仙女,翩翩起舞。玉山乃西王母所居之地。瑶台,即天宫瑶池也。 在道教众神中,“王母”的前后变化是最大的,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最早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山海经》所记载的半人半兽的“西王母”:“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簪),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王母梯(倚)几(桌)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到了战国秦汉,西王母变成了年轻漂亮而且多情的天帝的女儿,并且成了周穆王的情妇。周代传说中的西方女神“西王母”的瑶池在昆仑,但昆仑山无池。天山的天池本名瑶池、神池、龙潭,唐太宗曾于此地设“瑶池都护府”。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新疆都统明亮到博格达山勘察地形,凿石引水,立碑题字,碑文有“神池浩渺,天镜浮空”之句,遂取两字合名为“天池”。天池海拔1900米,一泓碧波静卧在博格达峰山腰之间,元代长春真人邱处机曾到此一游,有诗赞曰:“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湖水清澈碧透,似一面巨大银镜,流光溢彩,闪烁耀眼。湖滨绿草如茵,云杉林如一把把亭亭玉立的巨伞,墨绿茂密,遮天蔽日。远望群峰,白雪皑皑,银光闪闪,如擎天玉柱,甚为壮观。池水下泻三工河,冲石撞岩,飞沫溅花,奔流湍急,声震数里。这儿虽不是天宫胜地,却无愧于人间仙境。 瑶池(天池)之美,不仅美在它的风光,还美在绮丽的神话传说。人们都说天池是西王母的沐浴之所;附近的小天池是她洗脚的地方。只是这里只能有冰山雪莲,是不可能有荷花的。汉班固《汉武故事》载:“七月七日,上(指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日正午,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载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乌,夹侍王母旁。”这“青鸟”就是人们熟知的西王母的使者。西王母在瑶池没有举行蟠桃盛会,却盛宴款待了周朝的天子周穆王。 古简《穆天子传》记载了西王母的这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周穆王英俊威武,文武双全,为人宽厚,爱民如子,年青气盛而好远游,命驾八骏之乘,周游世界各地。这“八骏”又称“八龙”,《拾遗记》说:“穆王巡行天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这著名的“八骏之乘”就如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的神车,腾云驾雾,风驰电掣,赶月追日,周游天下,最后来到了“虎豹为群,于鹊与处”的西王母之国。这倾国倾城的西王母,见了英俊潇洒的周穆王,顿生爱慕之情。穆天子向西王母赠送了白圭玄璧,又献上雪白丝绦三百条,七彩丝绦一百条,向西王母表示敬意,西王母十分恭敬地接受了这些礼物。甲子那天是个黄道吉日,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盛宴款待穆天子和他的部下,举觞奏乐,杯觥交错,二人感情十分融洽。西王母又请周穆王游览国中的山川名胜,到了翕山,在山崖上刊刻了这次游历的铭文,穆王又书写了“西王母之山”刻石,并植槐留念。临别时两情依依,相约再会,西王母深情地为周天子歌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答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尔野。”遗憾的是他后来再也没有到瑶池去过。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叹曰: 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到了后世的民间故事中,西王母摇身一变又成了玉皇大帝的老婆王母娘娘,地位高了,感情没了。两人生了七个女儿,最小的女儿七仙女私自下凡,与穷小子董永结了婚,这就是妇孺皆知的“天仙配”的故事。她还有个外孙女叫织女,又私自下凡嫁了牛郎,这个故事在汉代就家喻户晓了。而王母娘娘不近人情,活活拆散了这两对恩爱的小夫妻,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 但在文人笔下王母却是长寿的象征,这也分为三个演变阶段:一是古书《淮南子》说她主管长生不死之药,“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后来秦始皇想找到此药而终未能得。二是至东汉末年,道教把西王母尊为长生不老至高无上的女仙之祖,因周穆王陪伴她同游瑶池,便称周穆王叫“东王公”,尊为男仙之宗,把他们二人配为夫妻同祀。三是至宋元时期西王母变成了玉皇大帝的老婆王母娘娘,她住的宫殿左为瑶池,右为翠水,对面还有一个蟠桃园,植桃树3600株,三千年结实一次,吃一个便长生不老。这瑶池盛会其实是群仙为王母祝寿的活动,这群仙中有三星福禄寿、八仙、麻姑、赤脚大仙等。如黑龙江博物馆收藏有元代《瑶池醉归图》,描绘八仙为王母祝寿喝得酩酊大醉,各呈其态,以显示其豪放的性格。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任伯年的彩色长卷《群仙祝寿图》。其他又如任薰的《瑶池霓裳图》,改琦的《瑶池仙乐图》等等,不胜枚举,皆属道教绘画。 我们宝应有一个民间故事,说本地远古时期湖荡遍布,蒲苇一片,独无鲜花。有一天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出宫游玩,驾云至此,玉帝说:“此地一片碧绿,风光优美,可惜无花。”王母娘娘说:“这有何难。”便命何仙姑从瑶池中采来一把莲子,撒入宝应湖荡。从那以后宝应百里荷花连成一片,成了中国荷藕之乡。 爱情保护神和合二仙 人类在群婚杂交的蒙昧时代就跟动物差不多,是说不上男女爱情的。中国人自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后,便很看重婚姻的稳定和爱情的甜蜜,因而把“举案齐眉”、“张敞画眉”传为夫妻恩爱的的榜样,并创造出许多爱情保护神来。如婚前要人做媒,便有了足下系红线的月下老人;新婚企求和美,便挂一张《和合二仙图》;婚后想要孩子,便去求拜送子观音、送子张仙、九天玄女、碧霞 和合二仙本是一个人,道教传说他是唐贞观年间河南一个姓张的,生性迟钝不多话。长到二十多岁,其兄在辽东当兵,久无音信,一天他包了几张烙饼,对年迈的父母说:“我给哥哥送去,你们在家等着。”说罢出门,快步如飞,马不能及,千里之遥,当天竟打了个来回,到晚便回家门。这种奇事,轰动四乡八镇,人们便给他起了个绰号“万回”,都说他不是个凡人。唐高宗和武则天闻讯召见了他,从此人们便画了他的像,逢年过节时供奉起来,望在外的亲人快速回家,视为家庭团圆神,称为“和合神”。 唐朝天台山又出了一个怪和尚,自号“寒山子”,他常到各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轰他,他便哈哈大笑而去,后在国清寺当“火头军”。寺中方丈拾到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婴儿,带到寺中扶养成人,起名“拾得”,安排在厨房干杂活,二人成了好友。后来寒山成了高僧,来到苏州城西枫桥镇妙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寺便改名为“寒山寺”,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诗而名传古今。此二人皆性格诙谐,和善爱笑,所作诗词也风格相同,多为反映世态炎凉、针砭时弊之作,语言浅显易懂,亦庄亦谐,合编为《寒山子诗集》。苏州寒山寺大殿后有清代罗聘所画寒山、拾得石刻画像,大殿旁为寒山拾得佛像堂,供奉二人金漆木雕像。那么此二人又是如何取代和合神万回的呢?这是千年以后雍正年间的事。 唐代以后道教创出了“合和二仙童”,供奉的是两个10岁左右欢天喜地的胖娃娃,这在民间不胫而走。至明代全国各地自发地建起了不少“二仙庙”又称“仙童庙”。对于佛、道两教这种相互矛盾的争夺,清雍正皇帝决定给予明确规定,《通俗编·神鬼》载:“今和合二神并祀,而万回仅一人,不可以当之矣。清朝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而在民间,原来主管家人团聚的和合神万回,一下子转变成了保护婚姻爱情的和合神“和合二仙”,古代新人结婚时新房中常悬挂一张《和合二仙图》,但画中的和合二仙并不像寒山、拾得两个形容怪异的和尚,而是道教的两个欢天喜地的仙童,和仙站着手里拿着一枝荷花和一柄荷叶,“荷”谐音“和”,意为夫妻和谐,永沐爱河。合仙半蹲,两手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精致竹盒,里面飞出了五只蝙蝠,“盒”谐音“合”,象征百年好合,《说文》云:“合者,相配偶之言也。”蝙蝠象征“福”。和则合,合象征夫妻交配。有些画家干脆把和合二仙画成了金童玉女。《周礼、媒氏》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夫妻和谐才能交配生子,才能五子登科,五福临门,所以盒中飞出来的蝙蝠是五只,代表“五福”。何谓“五福”?《尚书》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和合二仙实际上是中国的爱神,民间则称为结婚的喜神。我们宝应是国家命名的“中国荷藕之乡”,有一企业的产品便名“百莲好荷”,谐音“百年好合”,可谓迁想妙得。 “八仙”之一何仙姑 晨雾象一层轻纱,被朝阳慢慢地揭起,旭日的光华照射在一望无际的荷塘上,翡翠般的莲叶里滚动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水乡的早晨无比清新。忽然一朵含苞欲放的粉红色荷花,由远而近呈现到人们的面前,在阳光朝露下缓缓地开放,花心中托起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她闪动着长长的睫毛,惊喜地望着这美丽的人间,露出了欢欣的笑容,。。。。住在荷塘边的一位善良的老婆婆收养了这个可爱的女孩。在这富饶的鱼米之乡,她一天天长大成人,十几年过去了,她出落成了一位美丽的大姑娘,聪明伶俐而又勤快。她那明亮的大眼睛就象那清澈的湖水,她那白里透红的脸蛋就象那初放的荷花,她那两条玉臂就象雪白的莲藕,她那柔软的细腰好似那迎风的杨柳,她长得那么水灵,村里没有一个不夸她。 有一天,看门的大黄狗叫了起来,村里来了一位陌生人,但见他手持拂尘,身背宝剑,仙风道骨,仪表不凡。他来到了姑娘家的门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婆婆敬了个礼,问道:“请问婆婆,您家可有一位从荷花中出生的千金么?”老婆婆诧异地问:“道长,您是?”“哦,贫道名叫吕洞宾,是特意来拜访她的。”正问答间,荷塘中飘来一串银铃般的歌声,老婆婆忙说:“请道长稍候,待我唤这丫头上来。”便走到湖边高声喊到:“女儿,有人找你,快快回来。”这姑娘上得岸来,羞答答地向吕仙道了个万福,洞宾见她虽穿着粗布衣裳,却掩不住一身的神采秀气,连声称赞说:“好!好!,就叫你荷仙姑吧”。然后告以前身乃“荷花仙子”,秘授仙诀,姑娘“心有灵犀一点通”,经吕仙点化,如梦初醒,遂拜谢老婆婆养育之恩,跟着吕洞宾一同扬长而去。老婆婆心中明白他们都不是凡人,也觉放心。而大黄狗见吕仙把姑娘带跑了,在后面紧追不放,叫个不停,老婆婆连声笑着说:“这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啊!” 以上是1984年8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神话故事片《八仙的传说》中在我宝应县獐狮荡乡北沙村拍摄的何仙姑部分,从此以后人们便把百里荷香的宝应县誉为“何仙姑的家乡”。 何仙姑是民间神话“八仙”中的唯一的一位女仙。《东游记》说她是广东增城何素女,唐武则天时人,家住云母溪,食云母粉而身轻如飞,常往来山谷间,并会为人算命,得铁拐李引之白日升仙。《吕祖志》说何仙姑是零陵人。宋魏泰《东轩笔录》说何仙姑是永州人。何仙姑常手持荷花,因为荷花性高洁,可修身禅静。民间总把何仙姑作“荷仙姑”,认为她是荷花仙子。 莲花化身小哪吒 屈原《离骚》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在中国能把藕的肌体和荷的衣裳合二为一的,只有那一身正气的少年英雄小哪吒。由于明代小说的宣传,哪吒已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尤其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但是人们并不了解哪吒有三种不同的身份。 哪吒本为“那咤”,最早见于宋代的《高僧传》第14卷,其《道宣传》载:“道宣于西明寺夜行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毘沙门天王之子那咤也。’”在这里那咤为佛教护法神。 民间所熟悉的哪吒故事,出自明代许仲琳所著的幻想小说《封神演义》。商朝末年,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妻子怀孕三年零六个月,产下一个大肉球,李靖一剑劈开,里面跳出一个红光满面的小男孩。他左手套一金镯,名叫乾坤圈;腹上围块红肚兜,名叫混天绫,是两样法力无边的宝贝。原来他是灵珠子转世,是太乙真人的徒弟,起名“哪吒”。 一日天气十分闷热,哪吒外出游玩下海洗澡,这宝贝搅得波浪翻滚,连龙王的水晶宫都摇晃起来。东海龙王敖光率兵捉拿,小哪吒又用乾坤圈打死了龙王三太子敖丙,还抽了龙筋,闯下大祸。四海龙王敖光、敖顺、敖明、敖吉一齐上奏玉皇大帝,获准前来捉拿李靖夫妇为儿子报仇,还要水淹陈塘关。哪吒大声说道:“一人做事一人当,打死敖丙,我当偿命,岂有连累父母之理!”便提起宝剑先去一臂,后自剖腹,剜肠剔骨,还了父母之骨肉,一命归天。陈塘关的百姓也免受了龙王水灾之害。 哪吒的魂魄在天上随风飘荡,欲寻一个天下最美好的东西借以还魂。飘到乾元山拜见师父太乙真人。太乙真人于五莲池中取玉藕做成他的身体,取荷梗做成他的骨节,以荷花为领,荷叶为裙。“真人将一粒金丹放于居中,法用先天,气运九转,分离龙、坎虎,绰住哪吒魂魄往荷莲里一推,喝声‘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时!’只听得一声响亮,跳起一个人来,他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有一丈六尺。这就是哪吒的莲花化身,见师父立即拜倒在地,感谢师父的再生之德。”从那之后哪吒还能变成三头六臂,法力高强。师父又传哪吒一杆紫焰蛇矛火尖枪和两只金霞风火轮,让他下山去了。有诗赞曰:“一朵莲花现化身,灵珠二世出凡尘。手提紫焰蛇矛枪,脚踏金霞风火轮。” 哪吒与父亲李靖重归于好,在姜子牙手下屡立战功,辅佐周武王灭了商纣王朝。在这里父子二人是兴周灭商的两员大将。在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托塔天王李靖和哪吒三太子是玉皇大帝手下的两位天将,多次帮孙悟空降妖捉怪。玉皇大帝是道教神仙,那么哪吒也应当是道教神仙了。据说哪吒闹海之地就在今天天津市东边的海河三叉河口外,如今那里树起了一座高大的哪吒骑龙的塑像,已成为一大旅游景点。 “哪吒闹海”的神话故事一直流传在民众之中。可谓妇孺皆知,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象哪吒那样敢于负责,勇往直前,无私无畏,爱国爱民,象莲花那样地纯洁和美好。 青莲谪仙李太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奇才横溢,又爱饮酒,世称“诗仙”、“酒仙”,因而过去的酒店常挂上一块“太白遗风”的牌匾。李白,字太白,因他甚爱荷花,便自号“青莲居士”。但荷花只有红、白二色,并无青色荷花,原来“青莲”是指荷花外面的青绿色苞叶,是末开的花朵,恰如一枝天然神笔傲指苍穹,挥写出无数优美的诗篇。李白出生在碎叶(今吉尔吉斯北部的托克马克),幼时随父母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25岁离川入长安,甚得唐明皇爱重,因酒后作《清平调》三首,比杨贵妃为亡国妃子赵飞燕,受谗赐金放还,便离京周游天下。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咏荷花总是寄予很深的情感,试举几例。如初离长安所作的《古风》: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见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这里把荷花写得很美,但很明显是他托物言志,以幽泉荷花自比,此华池比喻朝廷。李白曾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从此诗可以看出他“惧盛年之易逝,思遇王以成功”的想法和被放出长安的惆怅心绪。 春秋时期越国首都会稽(绍兴)东南25里有若耶溪,北流与镜湖合一,相传是西施采莲、越王铸剑之处。李白曾流连于此,有《越女词》二首:“耶溪采莲女,见容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赞美美丽的采莲女。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习俗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李白也有一首著名的《折荷有赠》: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湛蓝的秋江,一碧如洗,万里长空相映,秋水长天一色。瞧,千顷碧荷,翠盖连绵,清风徐来,风过荷举。亭亭玉立的芙蓉,鲜红娇艳,妩媚多姿,摇曳生情,令人产生无限爱慕之情。此时涉江玩水,折荷赠人,多么富于情意。伸手攀荷折蕖,欲赠“秋水伊人”,偏偏荷露泻落,“荡漾不成圆”。这是暗示怀美人而不得的一种失落感。佳人何处?在那遥远的彩云里,望美人兮天一方,长相思而不相见,诗人伫立在萧瑟的秋风中,眼望着清冷的秋江水,内心无限惆怅悲凉!怀念秋水伊人,偏偏又不能团圆,写得委婉绵缠,是想老婆还是想情人?不得而知。这将男人常有的一种心态写得淋漓尽致,令人联想到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她那明媚动人的眼睛,就象晚上天边的月亮。……”也有人说李白此诗并非爱情诗,“佳人”实是暗指君王唐玄宗,是完全继承诗骚比兴之传统,被放在外,欲见君王而不能,可谓寄兴幽邈。 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又常爱把山峰比为莲花。如他赞美黄山:“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他赞庐山:“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他三次游历九华山。赞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诸如此类,不胜例举。 湖州迦叶司马问:“李白何人?”李白答曰:“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这种自称可谓佛道两兼,因为“居士”是佛教指在家带发修行之人,而“青莲”本指印度青色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喻为佛眼,如“满月为面,青莲在眸。”寺庙叫“青莲宫”,和尚称“青莲客”。一说“青莲”是印度优钵罗花的意译。文殊菩萨右手持金刚宝剑,左手持一青莲,花中安放《般若经》。而在道教中,二十八宿的角宿也是手执青莲。古诗又云:“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据《汉武帝内传》,这“玉女”就是王母娘娘的侍女王子登,她也是手执青莲的,所以又称“擎莲玉女”。可见佛教、道教中皆有青莲。
“谪仙”纯为道教名词,晋葛洪《神仙传》说“谪仙”是在天上犯了错误被贬谪到人间来的神仙。唐天宝元年(742)年过八旬的贺知章,在道教紫极宫见到初到长安的青年李白,观其人,赏其文,当即赞叹:“此天上谪仙人也。”此后李阳冰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说:“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长庚”即太白金星,此后唐人都认为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 李白到过的地方,后人多建有太白楼之类的纪念性建筑,并题写了大量优美的楹联。例如四川江油县青莲场有李白故居陇西院,院东侧百步有李白妹月圆墓。陇西院联曰:“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李白纪念馆有联曰:“绿柳桥边山径,青莲马上诗玑。”又有郭沫若联:“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民间传说李白妹李月圆每天梳洗打扮,脂粉水洒在竹上皆成粉竹,其住所在青莲场外太华山麓,名粉竹楼,有联曰:“太华直接青莲宅,天宝遥对粉竹楼。”天宝指天宝山。 李白曾到山东济宁,其饮酒的地方后人建有太白楼,并用杜甫句集联曰:“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他又到过安徽安庆,其大观亭联曰:“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李白晚年寄寓安徽当涂,经常到附近的马鞍山市翠螺山麓的采石矶漫游。相传李白捉月溺死,渔民捞起衣冠,葬为衣冠冢。联曰:“才以仙名,诗酒高风传万古;地因人重,江山胜迹播千秋。”李白是唐朝一位受过箓的正式道士,他的死被称为“升仙”。小说《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说:“仙童二人,手执旌节,宣上帝玉旨,迎李白归天,音乐前导,白乘巨鲸腾空而去。”为纪念李白,唐元和年间就于采石矶上建起宏大楼阁名太白楼,又名谪仙楼。有联曰:“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