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埃及莲花崇拜说起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为埃及、印度、中国和古巴比伦。佛教是东汉时期从古印度(天竺)传入中国的,伴随着佛教的是对莲花(荷花)的崇拜,这又是从埃及影响到印度、再影响到中国的。埃及与印度都以莲花为国花,但最早尊崇莲花的是埃及。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的古文明发源最早。其最早的金字塔铭文大约产生于公元前2400年,而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则产生于公元前1300年的商代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约迟1100年。但前三国的古文字都因被字母代替而灭亡,因而其古代史也大量失传;唯有中国的汉字经过篆隶正草的演变一脉传承至今,这也就使中国的古代史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诗歌的历史与人类的文明史一样久远,有了语言之后就要歌唱爱情与劳动,这就产生了早期的诗歌。因为诗的语句短促,适合人类早期简单的思维和尚未灵活的舌头。中国的文言文就是古代的口头语,也比现在的语言短促,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反映了汉人思维与舌头的进化。 世界最古老的诗歌大约出现在五千多年前尼罗河畔,古埃及最早的歌谣,保存下来的极少,都被收录在重要文献《亡灵书》中,该书编成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埃及第十八王朝,人们在金字塔中多次发现纸草卷上彩墨抄写的《亡灵书》抄本,是无法解读的早已失传的象形文字。直至十九世纪,欧洲人发现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与希腊字母拼写的科普特文相对照的碑文,才终于破译了这部神秘莫测的古书。原来该书是古埃及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歌谣、祷文、咒语和颂歌共27篇。 在印度佛教产生的一千多年前,即在遥远的公元前十六世纪,古埃及人就认为灵魂是不灭的,而且是不断轮回转生。这种观念的产生是受到荷花的开放与凋谢,太阳的升起与降落的启示而作出的不科学的判断。 古埃及人认为早晨太阳“出生”,大地便一片光明;傍晚太阳“死亡”,大地便进入黑暗。熄灭了的太阳西沉后,要历经“下界十二国”,埃及人称为“图阿特”,(中国称为“阴曹地府”)。第二天早晨太阳再生。如果是阴天下雨,就是太阳生病了。他们认为人也是这样,人的躯体死亡后灵魂不灭,他们把亡灵称为“库”(中国称为“鬼”),人一死“库”就要从瀑布中进入“图阿特”,十二国的神灵都要对“库”进行严格的审问,提出许多的问题,这十二次“考试”有一次“不及格”都过不了关,只有全部顺利通过才能复归上界,重见天日,回到原来的遗体中获得再生。为了再生,古埃及人对保护好尸体极为重视,金字塔中大量的木乃伊就是古埃及人根据这种信念对尸体所作的防腐处理而制成的。(中国没有灵魂在原体中转生的说法,而是接受了印度佛教的轮回说法)。《亡灵书》是古埃及人死后应付“图阿特”十二次考试的《复习大纲》,是解答神灵提问的答案总集。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穷苦百姓,活着时都要把它背熟,防止死后答不出来不能再生。穷人无力置备整部的《亡灵书》,只得抄录书中的一些重点段落,这就算是“考试重点”了。 植物周期性的枯荣也引起古埃及人的注意,如莲花每年凋谢以后连残叶断梗都荡然无存,只有藕深深地埋藏在黑暗的地中,来年能重新萌发出新芽,开出艳丽的花朵。古埃及人把地下视为阴界,把藕看成是荷花不死的魂灵。如《亡灵书》中有一首《宛若莲花》: 我是纯洁的莲花, 喇神的气息养育我, 让我再次辉煌地发芽。 我从黑暗的地下, 升入阳光世界, 在田野中开出新花。 诗中表现了自我(亡灵)、莲花与喇神的紧密联系。古希腊神话说有位仙女飞进了尼罗河,变成了纯洁美丽的白睡莲,所以埃及人称白睡莲叫“尼罗河新娘”。古埃及神话说寂静之神何露丝端坐在莲花里,从黑暗的混沌之中冉冉升起,到了阳光下缓缓地开放。认为莲花之所以能再生,是得着了喇神的法力。《宛若莲花》是亡灵再生的十分美好的意象,体现人类童稚时代的智慧,具有神秘主义的永恒的魅力。很显然,印度佛教中释迦牟尼端坐莲台,是从古埃及喇嘛教中何露丝坐莲花演变而来的,而后又从印度传到了中国。至今我国西藏、青海寺庙佛教徒还称“喇嘛”,内地则称“和尚”。 埃及自古即敬奉莲花为国花。在古代埃及社会交往中,莲花象征纯洁的友谊,是亲戚、朋友和爱人之间相互馈赠的典雅礼品。传说古埃及的智慧之神托特的妻子埃赫·阿慕纳就赠送给丈夫一束莲花,以表达忠贞的爱情。 埃及有许多优良的莲花(包括荷花与睡莲),最古老的品种是白莲花,可以追溯到金字塔之前。此外还有蓝莲花。公元前525年红莲花从印度经波斯传入埃及,享有特殊的神圣地位,人们禁食其果,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之为“尼罗河红晚香玉”。他又把最著名的莲花称为“埃及的露突丝”(古埃及著名的美女),从此莲花就成为“埃及之花”。莲花图案也就成为墙上、柱上、布上等普遍的装饰。这种莲饰之风于公元前十世纪又传到西亚的亚述王国。 印度佛教与莲花 继古埃及人对喇神的崇拜之后,至公元前五世纪印度又产生了佛教,继承了古埃及灵魂不灭、轮回循环的学说和对莲花的崇拜。印度佛教产生于天竺社会奴隶制衰落时期,奴隶主割据土地,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首陀罗(平民)痛苦不堪,婆罗门(神族)虔修出世,当时有修行法“外道九十六种”,佛教也就应运而生,它的创始人是佛祖释迦牟尼。 古印度因为气候炎热而盛产美丽芬芳的莲花(包括荷花和睡莲),早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人就盛行爱莲之风,古诗《罗摩衍那》把美丽的姑娘比为莲花,婆罗门教说创造世界的大梵天(相当于中国的盘古)是在莲花上出生的。 佛教既然把人世视为苦海或污浊的“红尘 ”,而荷花却能出污泥而不染,所以佛教把它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佛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污染。《巴利佛典》称白荷花叫“芬陀利”,红荷花叫“波头摩”,青睡莲叫“优钵罗”,红白双色睡莲叫“尼卢钵罗”,此外还有红睡莲、白睡莲和黄睡莲,合称为“七宝莲花”。 《杂宝藏经》中有一个“莲 荷花虽生于污泥,却非常纯洁,很早就成为古印度人崇拜的自然物。在印度莲花象征着纯净无染、清淳自在和吉祥如意。莲花代表美,古印度王子罗摩和王后悉多都长有一双美丽的“莲花眼”。莲花代表力量,勇士威猛无比便说是“象金荷花一般”。莲花代表神异,如来经过处,脚印皆现莲花纹。莲花代表平安吉祥,所以“菩萨入大慈定,一切兵仗化为莲花。”莲花又代表光明,所以“千叶莲花金色宝光,光明彻照,如日初升”。 亚非大陆交界处的许多佛国都尊奉莲花为国花,其中既包括荷花,也包括睡莲。孟加拉国以莲花为国花、指的是睡莲。泰国也以睡莲为国花,说睡莲是山林沼泽中女神的化身。但泰国人民也很喜爱荷花,泰国原名暹罗,现在全国95%的居民信佛,泰国妇女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把一串花环奉献给佛祖。印度尼西亚在盛大的节日都要跳祝福舞,女子必须手捧丝绢做的红荷花,把荷花看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斯里兰卡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61%,敬仰荷花就像对待神那样地虔诚。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 秦汉时期中国流行道教的黄老方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汉使从西域带来《四十二章经》,被视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但影响不大,只被视为外来神仙方术之一种。汉桓帝建和元年(147)西域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到洛阳传播小乘佛教,成为佛经汉译的创始人。桓帝末年(167)西域月支国僧人支娄迦到洛阳传播大乘佛教《道行般若经》等。至魏晋南北朝,更多的印度、西域僧人来到洛阳、长安甚至徐州传播佛教,佛教便在中国流行开来。与此同时也传入了佛对莲花的专爱。在此之前,中国人只称荷花,认为莲是荷的种子。但古印度把荷花和睡莲混为一谈,统称为莲花,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称荷花为莲花。 印度佛教继承了古埃及灵魂不灭的“轮回说”,传入中国又创造了“因果报应说”。佛的弟子一心向善,天天念佛,称之为“口吐莲花”,善于说法称为“舌上生莲”,苦中作乐称为“旧宅生莲”,以莲花代表无私无邪的心田,象征人类的美好希望。你无论走进哪一座寺庙,总看见庄严肃穆的如来佛祖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手捧杨柳净瓶的观世音菩萨也赤足玉立在莲台上。凡有关佛教的建筑、绘画、雕塑、用品、无不以莲花为图案。 被汉化的佛教,保留了印度佛教以莲花为专用花的传统,《华严经》云:“于诸惑世及魔境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又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佛家之常、乐、我、净四义。”《三藏法教》还说莲花有菩萨“十善”的优点。佛国被称为“莲界”,如唐严维《游花严寺》诗云:“莲界千峰静,梅天一雨清。”寺庙被称为“莲宇”,如明张羽《怀景佺》诗云:“莲宇已摧颓,茅斋自清迥。”佛像的座位尽作莲花形,称为“莲座”或“莲台”,佛与菩萨皆坐或立于莲座之上,早在唐代王勃即有《观佛迹寺》诗云:“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迹余。”唐代的和尚道世《诸经要集》云:“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妙法莲花经》被称为“莲经”。和尚的袈裟称为“莲花衣”。雕成莲花形的佛龛称为“莲龛”。晋代高僧慧远,修行于庐山,因山中不知时间,命弟子慧要取铜叶制成莲花形铜壶滴漏,作为记时器,名“莲花漏”。
杭州西湖十景中有“南屏晚钟”,寺中有五百罗汉,寺外有满湖莲花,即所谓“南屏五百西方佛,散尽天花总是莲”,以为佛地消除了人间的烦恼,所以古人受了命运的打击往往都要出家。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以说是佛不离莲,莲不离佛。 “莲花王子”释迦牟尼 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和儒教被称为中国三大宗教,即所谓“儒释道三教”,其实儒家不能算教派,应当称“儒学”。“释”即释迦牟尼,指佛教。这三教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孟子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庄子都是我国春秋时人,而释迦牟尼几乎与他们同时。东汉时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被逐渐汉化,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到了中国便被称为“如来佛”,其来源是《金刚股若经》所云:“离一切诸相,即名为佛。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认为他大智大勇敬为“大雄”,供奉如来佛像的都是寺庙中心主殿“大雄宝殿”。 “释迦”是古印度一个部落的名称,意谓“能”,“牟尼”是“仁”的意思,合称谓“有能力的仁者”,亦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尊称,他的原名是乔达摩·悉达多。大约2500多年前,天竺(即古印度)有十六个国家,其中有一个富裕的小国叫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国王叫乔达摩·首图驮那(中国译为净饭王),王 王子童年接受婆罗门的教育,兼习武艺,16岁娶表妹为妃。他有感于当时天竺上层社会互相残杀的不安现状,产生了厌世的念头,舍弃国王不做,于19岁出家修道。他做了六年的苦行僧,毫无所得。于是在菩提树下独坐冥想七天七夜,忽然觉得自己已经成就了无上正觉,就是所谓“苦、集、灭、道四圣谛”,就此成“佛”。所谓“佛”实质就是“觉悟”,觉悟了人生的究竟,解脱了生死的烦恼,进入了不生不灭的境界。成佛后他广泛传教,建立僧团和寺院。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迎合人民的爱莲习俗规定莲为佛教圣花,这对吸收信徒弘扬佛法起了很大的作用。佛教又把莲花分为三等:十余瓣者谓“人华(花)”,百瓣者谓“天华”,千瓣者(千叶莲)谓“菩萨华”,倍受尊崇。佛经还说五位菩萨乘坐五种莲花: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莲花乘水晶龟。《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法水充满其中,池底金砂铺地,四边琉璃台阶,上有楼阁,以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玛瑙饰之。池中荷花大如车轮,青黄赤白,微妙香洁。” 佛眼为什么称为“青莲花眼”?因为佛书称:“青色莲花叶(指花瓣)修广,青白分明,有人眼目之相,因以比喻佛之眼。”佛祖又为什么一定要坐在莲花宝座上呢?《大智度经》载:“以莲花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怀故;如此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佛国印度的雕塑多以莲花为装饰,如古老的阿旃陀壁画里有持莲花菩萨,著名的阿育王石柱柱头是一法轮,法轮上踞四只狮子,下面是一朵倒挂的莲花。 佛以莲为宗教花有两个原因:一是取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来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二是因为莲花是多年生水生宿根植物,佛家以为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着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 “莲花本尊”观世音 在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低于佛而高于罗汉,菩萨多为佛陀的协侍,头戴莲冠,或坐或立于莲台之上,协助佛祖引导众生通往西方佛国净土。例如九华山地藏菩萨就是头戴精致的莲花冠。著名的沧州铁狮子身背莲花宝座,专家考证它本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们各有自己的道场。文殊道场山西五台山,普贤道场四川峨眉山,观音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道场安徽九华山,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最大体现就是观音菩萨从男到女的演变。佛典《悲华经》载:天竺有转轮圣王无诤念,有千子,大太子名不昫,二王子名尼摩,他们笃信佛法,潜心悟道、修成正果。圣王修成阿弥陀佛,常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膝上,托宝瓶和金莲。不昫能解除世间众生一切苦难而修成观自在菩萨,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净瓶杨柳枝,一手执一枝白莲,又称“白衣大士”。弟弟尼摩修成大势至菩萨,也手执莲花。有的佛经说不昫和尼摩都是莲花化生,父子三人被称为“西方三圣”。 观世音在印度的居住地是印度南海海岸的洛迦山,在中国的道场是浙江普陀山。《大唐西域记》说观世音菩萨住在天竺乌丈那国南海洛迦山,梵语名曰“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译为汉语“阿缚卢枳多”是“观看”之意,“伊湿伐罗”是“自由自在”的意思,所以唐代译为“观自在菩萨”。他与大势至菩萨共同奉侍阿弥陀如来,推行教化。后来《法华经》称:“若有无数百千万亿众生受苦受难,闻是观自在菩萨,一心称其名,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以是定名观世音”。 东汉时期佛教从天竺(古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儒释道三教理念相互交融,印度佛教被迅速汉化。至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观世音”改称“观音”。宋代以前的观音像都是有胡子的男身,至北宋产生了一个“妙善得道成观音”的故事,印度的太子变成了中国的公主,所以元代以后观音菩萨的雕塑、画像全都变成了女身。 故事说妙善是妙庄王(春秋时的楚庄王)的三公主,天生丽质,聪明善良,长大以后父王为她择偶,她执意不从反而削发为尼到深山清秀庵修行,父王大怒将她杀害。玉皇大帝闻讯即命阎罗王救起她的灵魂,使她复活于香山紫竹林中,转世以后修成观音菩萨。一天她忽“观”得父王的呼救声,得知父王病重,必须要亲人的手眼做药引和药服下才能病愈,她毫不犹豫献出自己的手眼,妙庄王病好后得知是被自己杀害的三公主救了他,悔恨不已,封她为“大悲师”,命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的观音像。谁知工匠听错了,当是千手千眼,便塑了一尊千手观音像,每个手掌都有一只眼睛。根据老百姓的需要,艺人们创造了杨柳观音、水月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等三十三变相,使佛教拥有了大量的女信徒,迅速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 莲花是佛门圣花,观世音是密宗莲花部的本尊。莲花色淡雅、性怡静、品高洁,中通外直、亭亭玉立。而观世音柳眉凤目、丰腴白皙,秀美端庄,怀着一颗大慈大悲之心来人世间救苦救难,这从外形和本质上都取得了与莲花的高度一致性,所以佛门把观世音誉为“莲花本尊”,手持莲花并赤足立于莲花之上。在澳门万新口岸的海边立有一座高大的巨型观音塑像,优美端庄,其底座就是一个莲花型的佛教展览馆。有趣的是女僧都是光头,唯观世音长发披肩,她已不是高鼻深目棕色皮肤的印度神,完全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中国美女的形象,所以有人说观世音从印度到中国,她的国籍、性别、形象完全汉化了。 佛界中的诸佛、菩萨、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等,是清一色的男性世界,而女性则易于被中国人所接受,认为比铁石心肠的男人更具慈悲之心。到元代天竺的男性观自在菩萨就变成了中国的女性观世音菩萨,她一出现就大受欢迎,很快普及,顶了佛国半边天。面且观音菩萨的形象也随着人们的心愿愈变愈美,成了手捧杨柳净瓶、赤足立于莲台之上的端庄妙丽的白净玉女,是典型的东方美女型。观音菩萨的相貌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美丽,善男信女们的心意仍不满足,又在观音菩萨的慈悲心上做文章,幻出了千手千眼观音(每只手中皆长一眼),说是普天下任何一处的苦难她都能洞察,故尊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菩萨”。 唐大中十二年(858)日本高僧惠锷在五台山得到一尊雕刻精细、形象逼真的观音佛象,珍如拱壁,一心想把她带回日本建寺供奉。他在明州(今宁波)乘舟启程回国,途经普陀海面,忽有数以百计的铁莲花冒出水面(今日看来实际上是海豚),顶起船头挡住去路,惠锷心领神会,知道观音不肯离开中国故土。他连忙祈祷:“如若日本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果然,铁莲花纷纷隐去,海面重归平静。船顺风靠岸,到了普陀山东南的潮音洞下。惠锷和尚与岛上居民便在紫竹林中建起一寺,定名曰“不肯去观音院”,匾曰“莲界慈航”,联曰“座下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香。”普陀山东面航船受阻的海面,命名曰“莲花洋”,留下了中日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话。 普陀山全称普陀洛迦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岛的一个狭长形小岛。这里峰峦郁翠、礁石嶙峋,“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充满了神奇的佛国风情,有“蓬菜仙岛”、“南海圣境”之誉。普陀山建寺始于唐代,其后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增建,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又建“宝陀观音寺”。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钦定普陀山为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山中各寺一律塑观音像。著名的“心”字石周围百尺,相传为观音传授释迦心经的场所。普济寺前的元代多宝塔,为白玉石雕成,栏杆柱头全饰以莲花,塔顶为仰莲宝瓶,十分精美。圆通殿前有海印池,又称莲花池,尽植莲花,清香扑鼻,碧波如镜,雅静异常。明神宗先后各赐黄金千两修缮寺庙,清康熙、雍正先后拨重金七万两增建庙宇,最盛时有大小佛寺八十余座,茅庵三百多所,僧人六千以上,渡海进香日达三万人。 普陀山处处是美景,人称一步一奇观,一境胜一境。而其中尤以“三寺两洞一奇石”最为著名。“三寺”即为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两洞”指潮音洞和梵音洞,传说唐时有个印度僧人在潮音洞焚香礼拜,洞内忽放异彩观音现身,所以这里被称为观音显圣地。“一奇石”是指形如鸡蛋的巨大的磐陀石,其势甚危却稳如泰山,又称金刚宝石,传为大士说法处。解放后岛上有三大寺,88庵,128间茅篷,4000余名僧尼,改革开放以后又树立起高大的南海观音铜像,成为饮誉国内外的“海天佛国”。普陀山上的石板小道,更是每隔两步就镌一朵莲花,真可谓是“步步莲花朝南海,一片诚心拜观音”了。 在中国观世音菩萨有三个生日: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统称为“观音香会“。逢此三日普陀山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在佛教诸圣中只有观音有三个生日、三十三种变象,这既是信徒的创造,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隐蔽的莲花圣地—西藏墨脱 墨脱县是位于西藏东南边陲喜马拉雅山脉端点的最偏远的一个县,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就在境内,江水从这里拐弯出国进入印度。从林芝进墨脱要历经群山老林,无路可行,且多野兽蚂蟥,翻雪山,滑溜索,多处险要,非常人所能到达。墨脱现有人口九千多人,其中门巴族六千多人,他们是古时候首先进入墨脱的居民,墨脱贡布山上有一块棱形峭石,叫“多吉扎松”即金刚石的意思,它是门巴人的保护神。此外还有康巴藏族和珞巴族。珞巴人擅长捕鼠,吃鼠也有一套技艺,鼠肉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老鼠干是他们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墨脱是深藏于深山老林之中的“高原孤岛”,它是全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当地人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肩挑背扛是这里唯一的运输方式,而石锅和筷子是当地运出大山的仅有产品。 墨脱,藏语是“花朵”的意思,佛语意谓“隐秘的莲花”。印度的佛教传入西藏便被藏化,成为独特的藏传佛教,信徒们不但崇佛也崇拜自然,首府拉萨是他们心中的圣地,而布达拉宫则是朝圣者的终点,他们还崇拜神山冈仁波齐,崇拜圣湖羊卓雍错,此外还崇拜这个难以到达的“隐秘的莲花圣地”,这就是墨脱。墨脱又被佛教徒们称为“白隅白马岗”,大藏经《甘珠尔》说:“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因而这个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自古以来即为广大的佛教徒所向往,信徒们把一生中能去一次墨脱视为最大的幸福。 佛家说墨脱全域象女神金刚亥姆多吉帕姆的仰卧像,说此地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幻化出来的圣地。墨脱被称为“隐秘的莲花圣地”,并不是指荷花,而是在墨脱村东泽马拉山上有一座颇具规模的著名寺庙仁钦朋寺,主楼三层,开东南西北四门,主供莲花生大师的佛像。 藏族佛教是土蕃松赞干布时期(617-650)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后逐渐形成的一个分支,又称喇嘛教。“莲花生”就是藏传佛教信徒十分尊敬的红教祖 在西藏很多地方都有莲花生大师的圣迹和降妖除魔为民造福的故事。在藏南大峡谷中的洛扎,有一座卡久寺,即为莲花生大师修行地之一,主供高大的莲花生佛像,还有一千尊莲花生小佛像。寺外卡久神山上有一条穿行于悬崖边上的转山路,一路树木葱茏,松萝飘扬,随处可见数以万计的玛尼石堆。途中有一个山洞叫“莲师洞”,洞中尚有莲花生大师的脚印,岩壁上有许多古代壁画。传说莲花生大师在洞里曾静修了七年七月零七天,从不出来,一只白山羊每天来给他喂奶,他把白山羊和牧羊人都超度成佛。后来有许多高僧到这洞中修行,其中有21位得道,腾云驾雾而去。莲花生很有可能在墨脱修行过,所以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会建寺庙供奉他,并且这里被佛教徒们尊崇为“隐秘的莲花圣地”。 这座寺庙已有300多年历史,这可能是墨脱被称为“莲花圣地”的主要原因。如今墨脱的信教徒还在河边建起了一座座转经楼小木屋,木轮转一圈铜铃响一下,转筒声、铜铃声、溪流声和花木丛中的鸟鸣声融成一片,使严肃的宗教信仰变得富有诗情画意。墨脱的地形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地面象一个“锅底”,海拔1000米,四周被一座座高大的4000米以上的雪山所环抱,就象一片片白色的莲花瓣。全年有半年时间大雪封山,真成了一朵银装素裏的雪莲花。这朵孤独的“莲花”开放在深山老林里,被人们称为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西藏的西双版纳”,西藏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于此,这里的植被复盖率达80%以上,平地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山崖上瀑布高悬,江面上水雾缭绕,是西藏海拔最低、雨量最充沛、气候最湿润、物种最丰富、环境最优美、生态保存最完好的未被人们认识的处女地,据初步调查保护区中仅高等植物就有300多种,其中以墨脱命名的独有种就达40多种,热带水果颇多,是个可以一地看四季的自然宝库,如今已成为中外动植物学家们科学考察的神往之地。半山腰上的墨脱县城如同一个巴掌大的小村庄,广东在这里援建了一个中心广场,其标志性的雕塑就是一朵盛开的红莲。2009年4月20日,国家开始修筑通往墨脱的公路,2010年12月15日全线贯通,以使中外游客、佛教徒和科考人员能顺利进入这“莲花圣地”。 中国佛教莲宗和白莲社
佛教起源于天竺(即古印度),分大乘教、小乘教两大派。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开始传入中国。南朝则流行小乘教,鸠摩罗什译《俱舍论》与《成实论》。小乘教修得阿罗汉果,门徒冷落。大乘教修得菩萨果,在中国信徒甚多。唐太宗李世民自称道家祖师爷老子李耳的后裔,贞观十一年(637)下旨崇道贬佛,规定道先佛后。到武则天又开始崇佛,肃宗以后更盛,佛寺泛滥成灾。禅宗自达摩创始,以谈空说无为专业,到六世慧能南宗大盛。唐朝佛教的中国化也就是佛教的玄学化,禅宗南宗是一个代表,它是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佛教。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分有禅宗、净土宗、三论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净土宗又称为“莲宗”,源于东晋时期的庐山白莲社,与荷花有着直接的联系。 庐山是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位于庐山西麓的东林寺,建于东晋太元九年(384),是庐山佛教的阐化之基。东晋名僧慧远五十岁来庐山,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江州剌史桓伊之助建东林寺,慧远为主持僧三十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寺中有大诗人谢灵运开凿的东、西白莲池,盛植白荷花。慧远与刘遗民、雷次宗等18人共建白莲社,简称“莲社”,后又广招天下才,罗致学者名流、中外高僧,《莲社高贤传》记载有123人。该社广植莲花,同修净土之业,译佛经、著教义,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为我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因为以“白莲”为名,所以净土宗又称“莲宗”。这里实际上牵涉到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白荷花的发源问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荷花只有红莲,至唐代白莲一出现地位就压过红莲,诗人多咏之。如唐李德裕《白芙蓉赋》序云:“金陵城西池见有白芙蓉,素萼盈尺,皎白如霜雪。古人唯赋红蕖,未有斯作,······凡泽之中,无莲不红,唯斯花以素为绚。”白莲一出,就被比为绝代佳人杨贵妃了。而白居易《咏东林寺白莲》一诗证实庐山东林寺一直栽有白莲,只是外界不知道而已。如果白莲社因荷得名,说明东林寺东晋时已有白莲,把中国白莲的发生期向前推进了三百年。在当时也许是人工培育的新种,也许是从印度、尼泊尔等国随佛教传入的。因为当时东林寺有国际文化交往,印度高僧佛驮耶舍和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等人都曾来寺讲学,携带几粒莲子当是不成问题的。唐代扬州龙头寺高僧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失败,曾途经东林寺,带白莲社智恩同去日本,既带去了净土宗教义,也带去了白莲莲种。 二是净土宗崇尚白莲是与佛家净土思想相一致的。净土宗称念经就可以成佛,因而普及最广。净土宗把污泥中的白藕看成是荷花不死的灵魂,荷花年年枯谢,又年年发生,他们看成是生命的轮回。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而他们把烦恼的人世间看成是苦海、红尘、秽土,要象荷花那样超脱这种秽土而不受污染,他们要人相信轮回报应,营造塔庙,大修功德,以求死后不入地狱而投生净土。这种“净土”也是释迦牟尼构想的没有贪财好色之精神污染的“莲花世界”。 慧远虽然为佛门弟子,却很喜欢交结各方面的人才。白莲社骨干“十八高贤”,除学问僧之外,尚有玄学家刘遗民、周续之、儒学家宗炳、雷次宗等人。他还曾百般劝诱大诗人陶渊明入社,可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对白莲不太感兴趣、他爱的是菊花;他是儒家兼有道家思想,从来不信佛教。他们虽然意识形态上有分歧,但一直是好朋友,陶渊明常到白莲社来玩,慧远却是坐家三品,专志修行,足不出户。命老虎护寺,送客不过门前小溪。一日,慧远又送诗人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出门,一面走一面谈,不知不觉过了溪桥,护寺老虎为了提醒大师,猛然长啸,三人闻之大笑不已,后人称为“虎溪三笑”。慧远会客厅后来改为“三笑堂”。有楹联云: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此后历朝历代都有日本高僧从中国带回莲种,如宋代日本佛教界又从庐山东林寺引种了莲花。《大日比三师传》载:“澄圆上人(1283-1372)于1317年赴宋求法,造访浔阳庐山,优云普渡大师将慧远大师遗留的莲子转交给他,西圆寺二代法洲和尚承接过去。”此莲于1322年于日本山口县西圆寺开花,为大型种白色重瓣,称“西圆寺青莲”。日本道元禅师(1200-1253)和隐元禅师(1592-1637)也曾两次从中国庐山东林寺白莲社带回“庐山白莲”。二百年前这种白莲在东林寺反而枯死绝种。1992年“中日友好净土宗访华团”于庐山东林寺创立1600周年之际,日方又把“庐山白莲”回赠给东林寺,让它还归故里,谱写了又一曲中日友谊之歌。日本西圆寺与中国东林寺同属净土宗,所以山口县视这种莲花为中日友谊的天然纪念物。而该寺莲池并不大,在日本僧人的精心呵护下,能使此莲留传存活近700年,实在令人惊叹。 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有《白莲社图》长卷传世,画有莲社十八贤,极为珍贵。后来庐山行香拜佛的群众庙会称为“白莲会”,南宋陆游《入蜀记》载,8月1日至7日,烧香人流络绎不绝。 白莲社至元代以后演变为农民起义的“白莲教”,元末红巾军之刘福通、韩山童,明代的唐赛儿、徐鸿儒,清代的姚之富、李文成等,皆以教主的身份作义军首领。 鉴真东渡与唐招提寺莲 唐代出了两位高僧,一是玄奘,赴印度取经回国,为中印友好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是鉴真,赴日本传教并老死于斯,为中日友好作出了巨大贡献。鉴真和尚(688-763年)曾在扬州大明寺出家,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20岁外出游学,在各地建寺庙80余所,造佛像无数,抄写佛经3万3千余卷,为4万余人授戒,弟子遍天下。他回扬州主持大明寺,令江淮地区道俗归心,被尊为“江淮化主”。他不仅佛学造诣很高,在建筑、医学等许多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 唐代的扬州是中国东南外贸都市,日中交流频繁,天宝元年(742)日本留学僧荣睿和普照邀请鉴真东渡日本弘法,鉴真应允。第二年首次东渡,前后10年6次东渡5次失败,历尽风涛之险,共有36人死亡,鉴真本人也因忧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舍生忘死,百折不回,以顽强的毅力率领僧团,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年12月)第六次东渡成功,受到日本朝野的盛大欢迎,当时他已经66岁。他为圣武天皇、光明皇太后治病,还第一次以三师七证的正规授戒仪式,为天皇、皇太后、皇太子、文武大臣授戒,一时轰动日本。他带去了大唐先进的文化与科学,对日本律学、建筑、雕塑、医学、刺绣、绘画、书法、印刷、饮食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日本朝廷命为日本宗教首领大僧正。日本奉其为律宗开山祖、天台宗先驱、医药始祖、豆腐祖师、日本文化的恩人。他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及众多塑像,被日本列为国宝。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于唐广德元年(763年)病故于日本奈良。 1963年鉴真逝世1200周年,中日两国在扬州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在大明寺后面建造了鉴真纪念堂,于1973年落成。1980年4月日本送鉴真大师干漆夹纻像回国展出,供奉于纪念堂上。堂前石灯笼为招提寺长老森木孝顺所赠。前碑亭立巨型纪念碑,正面刻郭沫若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书写的碑文。 《东征传》说当年鉴真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和药材,还带去20根藕茎(可能是庐山东林寺白莲),在唐招提寺发芽开花后是白色单瓣小型种,在唐代白莲比红莲更贵重,日本人称此花叫“唐招提寺青莲”,又称“ 盂兰会与放河灯
从北宋始,农历七月十五日被道教定为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节日,称为“中元节”。后来佛教利用此日作盂兰会,家家户户烧纸钱祭祖,所以又称为“鬼节”。这一节日开始并不单纯是迷信活动,还与农事气候有关。宋代东京开封的风俗,每年中元节每家要备素食供奉老祖宗,编竹为盆,以短竹竿破为三脚撑在下面,盆中放纸钱,火烧纸钱,气流盘旋把竹盆吹倒,看盆的倒向来占卜当年冬季的寒暖,如果倒向南则冬季不冷,如果倒向北则冬季酷寒。这个竹盆,就叫做盂兰盆。 盂兰,梵语为“乌兰婆那”,意译为解救倒悬之苦。佛教于七月半作盂兰会的风俗,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传说佛的弟子大目建连用天眼看到自己的亡母于饿鬼城中,甚为悲哀,就以竹盆盛饭,往饷其母。但饭到口边便化为火炭,不能下咽。目连悲号涕泣,求佛祖指点。佛说:你母在世时有化缘的和尚求食,她不肯施舍,所以罪根深结。要救她需要依靠十方僧众的神威,而要求得十方僧众的怜悯,就要在僧自恣日准备上好的饭菜果品,盛在于兰盆中供养十方僧众,还需要施舍香油锭烛床铺卧具,众僧就会为你母举行佛事(俗称放焰口),这样不但能使你母亲解脱饿鬼之苦,还能使七世祖宗上升净土。目连照此办理,用盂兰盆为众僧献上佳果美食,其母果然脱离了饿鬼城。这就是“目连救母”的故事。 由宋及清,庵观寺庙在中元节这一天,白天做盂兰会,夜晚要放河灯祭祀亡灵。“放河灯”即水上荷花灯会,是相对于正月十五上元节灯会的。所谓放河灯就是夜晚在河中丢放明亮的荷花灯,它并不是佛门所专有,也为文人雅士所推崇,更为平民百姓所喜好,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娱乐活动。 明清时放河灯又传入宫廷,规模更大,而且更为豪华。如明朝初年,皇宫内廷在太液池(今日北京的北海与中南海)放河灯,入夜“命小太监各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数以千计,一片光明碧绿。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燃置湖中,随波上下,若明星点点,极为美观。”至于民间,“都中小儿每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然,谓之荷叶灯。”儿童们在街上边耍荷叶灯,边唱儿歌:“荷叶灯,荷叶灯,荷叶青青荷花明,今日点了明日扔。”宫内宫外,一直玩耍到深更半夜,方尽欢而散。 清代皇宫中放河灯活动规模比明代更大,连续三日,荷灯万盏,式样互异,制作精致。太液池中布满了莲花灯盏,彻夜通明。烛完灯灭,次日数十小太监又乘舟将灯中换上新烛,至晚重燃如初。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宫中每年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燃放河灯,用琉璃作荷花灯千万盏,随波上下。皇上于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自瀛台南过金鳌玉蝀桥,绕万岁山至五龙亭而回。”1740年乾隆皇帝曾有诗记其盛况,题曰《中元观河灯》: 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 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 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 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 |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