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卷九、莲花与美女

2013-11-10 09:21| 发布者: 今日宝应网| 查看: 898| 评论: 0

西施采莲若耶溪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萝村。

             ——清·郑板桥:《芙蓉》

小桥流水,竹篱茅舍,一个简陋朴素的农家,远离喧嚣的城市,静卧在青山绿水的怀抱里,是何等清幽潇洒,原来这就是绝代佳人西施的家。门前荷花也正如美丽的西施、虽非出身富家园林,却是风韵天成,清秀拔俗,映照着荡漾的碧波,泛出了几道胭脂痕。水佩风裳,亭亭玉立,临流照影,妩媚妖娆,风神摇曳,顾影自怜,似乎在为自己的美貌而惊讶。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她是“中国四大美人”中的第一位。其名最早见于《管子》,后来《墨子·亲士》和《庄子·逍遥游》亦曾提及,《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颇详:越王尝谓大夫文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越王曰:“善。”乃使相国范蠡于国中得萝山鬻薪者(卖柴人)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绫罗,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又使相国范蠡进献,曰“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尽忠于吴之证也。”大将伍子胥谏曰:“不可。王勿受也。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昔桀易汤而灭,纣易文王而亡。 。。。。。。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祸。夏亡以妹喜,商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大王受之,后必有殃。”吴王不听,遂受其女,西施以美得宠,夫差遂不理朝政。勾践却卧薪尝胆。伍子胥长叹曰:“吴将亡矣。我死后请将首级悬于姑苏城门,我要看着越军打进来。”遂自刎。勾践集敢死队数万昼夜操练,终于灭吴。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西施本是越国民间一位浣纱的农家姑娘,因选入宫而身价百倍、千古留名。她原名夷光(郑旦又名修明),因为当地有施姓两村,夷光居西,故称西施。《琅环记·采兰杂志》称:“西施举体有异香。每沐浴竟,宫人争取其水,积之罂瓮,用松枝洒于帷幄,满室俱香。罂瓮中积久,下有浊渣,凝结如膏;宫人取以晒干,香又逾于水,俗谓之沉水,制锦囊盛之。”今浙江绍兴五云门外有西施山,亦称土城山,有美人宫,传为西施习步(即练习礼仪)处,曾出土有大量越国青铜器和原始青瓷。在浙江诸暨城南一公里的萝山东麓浣纱溪畔,有举世闻名的浣纱石,传为西施浣纱处。此石为一临江红色砂岩,上有“浣纱”二字,传为书圣王羲之手迹。李白诗云“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旧有浣纱亭、西施殿、西施石像,“古萝村”木牌坊,均已圮废。1980年于石旁重建浣纱亭,内有碑碣记其事。

会稽东南二十五里有若耶溪,北流与镜湖合一,相传是西施采莲、越王铸剑之处。烟波浩渺的镜湖位于绍兴会稽山北麓,又称鉴湖、长湖、庆湖,湖中尽植荷花。每当夏季,菡萏初发,芙蓉出水,风过荷举,满湖清香。美女西施带着众女伴驾舟前来湖上采莲,惊动了四乡八镇的群众。美丽的西施映照着鲜艳的荷花,更觉光彩照人。若耶溪口挤满了来看美女的人群,争先恐后,挨肩擦背,都欲一睹为快,······大诗人李白《子夜吴歌·夏歌》述其盛况:“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采莲的西施已经不是浣纱的西施,她的美貌已经轰动了会稽百姓,可谓先“倾城”而后“倾国”了。

西施、郑旦被献到吴国,吴王夫差特地在风景秀丽的灵岩山上修建馆娃宫作金屋藏娇。夫差得知西施爱荷花,又在宫前辟置“玩花池”,其中尽植红白荷花,供她朝夕赏玩,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荷花池。灵岩山关于吴王和西施的古迹与传说甚多,尚存有吴王井(日井)、智积井(月井)、玩花池、玩月池、砚池、响屐廊、琴台、梳妆台、石城等吴宫遗迹。山下有采香径、划船坞、脂粉塘。半山有西施洞,洞下有澄怀观,其联云:“香水濯云根,奇石怪诞采砚客;画廊垂月池,幽花曾照浣纱人。”大诗人李白来此访古寻幽,曾有诗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现在的灵岩山馆,有楹联云:“莲障千重,此日已成云出岫;松风十里,他年应待鹤归巢。”此联意蕴深长,上联喻西施由越入吴,下联喻西施由吴返越。那么吴亡以后,西施有没有回归越国呢?

有一传说,不知所本,言吴亡时因恨西施,将她沉于江以报伍子胥。南宋范成大有《再赋郡沼双莲》:“馆娃魂散碧云沉,化作双莲寄恨深。千载不偿连理愿,一枝空有合欢心。”即指此说。苏州有个传说:当年越国反攻吴国时越夫人问越王勾践:“亡吴后大王将西施如何处置?”勾践说:“吾将封她为越国第一夫人。”夫人嫉恨在心,刚攻下苏州她就派将士捉了西施装在麻袋里,于此桥将她沉水而死,此桥便名“沉西桥”,后谐音为城西桥。又传说麻袋漂入太湖,被渔民发现,将西施收葬于太湖中的一个小岛上,此岛名“水葬台”,百姓称为西施墓。岛不大,当地人说古代岛上有建筑,现已不存,冬季水落可以登岛,岛上排列有一根根巨大条石,每根要有几百公斤重;夏季水大岛沉只见芦苇。我想如果水葬台真是西施墓的话,如此大的石工绝非渔民所能为,很有可能是大富翁范蠡所为。但《吴越春秋》载:“相传吴亡后,西施与范蠡泛扁舟入五湖(今太湖),不知所终。”《越绝书》载:“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世人也都希望西施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有《荷花》诗云:“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关于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已经被他们的政治功绩所掩盖。西施是范蠡发现、训练并亲自送往吴国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为了国家之大计,只好割断儿女情丝。但吴亡以后西施复归范蠡,乘扁舟而泛五湖是完全可能的。封建时代视美女为亡国祸水,然而西施亡吴是救了自已的越国,她实是一名舍身为国的“高级特工人员”,是一位爱国主义的巾帼英雄。正是:

越女夸天下,西施有艳声。人徒工媚笑,尔独敢含颦。

报国千年重,舍身一念轻。浣纱非祸水,旧案待重评。

洛神凌波欲断魂

以“三曹”、“七子”和蔡琰(文姬)为代表的东汉建安文学,“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反映了汉末魏初社会大动荡的现实,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慷慨悲凉,刚健清新,后世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至220年曹丕代汉自立,自号魏文帝,谥曹操为魏武帝。曹丕为人阴险奸诈,演出了一场残杀亲兄弟的千古丑闻。他在称帝之前就对诸弟兄极为猜忌,怕他们抢夺帝位。二弟任城王曹彰为人仁厚,三弟陈思王曹植最富才华,四弟白马王曹彪武艺高强。他们都只有报国之心,并无夺位之意。曹丕称帝以后却决心将诸弟兄一网打尽。黄初四年魏室诸王赴京朝拜,曹彰暴卒于京都,《世说新语》说实为曹丕毒害。七月,曹植与曹彪同路东归,他又派人横加监视,不得同行。曹植悲愤地写下了长诗《赠白马王彪》。不久曹丕就杀害了曹彪,伺机铲除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相传曹操本欲传位于他,因好酒被人所谗。时称:“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后世遂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成语。植二十岁封平原侯,随父亲曹操创业,有强烈的报国之心。曾上《求自试表》请求“驰骋疆场,捐躯济难”。曹丕不但不用他,还杀害了他的助手丁仪、丁庾,剪除其羽翼,将他一贬再贬,又令他七步而成诗,不成则行大法(斩首),植凄然行至第七步,应声便为《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有惭色,令植且去。”一年后(226年)曹丕病死,时三十九岁。232年曹植亦抑郁而亡,时年四十岁。曹魏后为司马氏取而代之。

曹丕在残害弟兄之余,又破坏了曹植的爱情,毁掉了一个美好的女性,这就是被曹植喻为洛神的甄后。甄后本为甄逸之女,三岁丧父,长大貌美,袁绍纳为次子袁熙之妻。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绍。甄氏爱曹植之才,曹植求而不得。甄氏被随军入邺的曹丕所夺,纳为夫人。曹丕本不爱甄氏,只是不愿让曹植得到她。称帝以后,宠幸郭皇后,故意将甄后冷落于邺。甄后作《塘上行》借蒲荷抒发忧怨之情,为郭后所谗,被曹丕赐死。黄初三年曹植进京朝拜曹丕,《文选》宋代李善注:文帝(曹丕)以甄之遗物玉镂金带枕送植,植见之感伤而泣下,在归途中,息于洛水之上,枕此枕梦甄后前来幽会,醒而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魏明帝本是甄后之子,追谥她为文昭皇后。)对洛神美艳的长篇状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状美描写,这是曹植深藏心底的对甄后炽热的爱情如火山般的喷发。

《洛神赋》序中称:“黄初三年,余朝京师,归济洛川(在陕西境内)。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为宓(fU浮)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遂为洛水之神。

曹植在《洛神赋》中极力称赞洛神之美丽:“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浓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玉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转盼流彩,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幻想中的精灵——既不忍分离又无法接近的艳丽多情的美女形象。这位美好的洛神,实质是曹植的心上人——甄后。

曹植爱甄后亦爱荷花。当时魏都文昌殿西有铜雀园,园中有芙蓉池,一名鱼池,为文士嘉会之地。建安年间,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常聚于此,宴游赋诗,以《公宴》为题,作荷花诗,相互唱和。曹植最爱红莲,作有著名的《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擢茎。其始荣也皎若夜光寻扶桑,其扬晖也晃若九阳出汤谷。芙蓉蹇产,菡萏星属。丝条垂珠,丹荣吐绿。其煌煌烨烨,烂若龙独。观者终朝,情犹未足。于是姣童媛女相与而同游,擢素手于罗裳,接红葩于中流。”这里歌颂的都是红莲,而比喻洛神“灼若芙蓉出绿波”,“灼”者红艳也,也是红莲。为什么他不把洛神比为白莲呢?据专家考证,三国时还没有白莲花。这“洛神”就是他心中的情人甄后。这一衷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一直被隐藏在脍炙人口的《洛神赋》的背后。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有《洛神赋图》长卷传世,把曹植与甄后(洛神)的爱情表现得更为形象,这一赋一画成为中国文学史和美术史上的双绝。而以洛神比荷花,这是《洛神赋》以后诗文中惯用的比拟,如唐代宋之问《秋莲赋》“既如秦女艳日兮,又似洛妃拾翠。”宋代史达祖《隔浦莲》:“洛神一醉未醒,俯鉴窥红影。”皆以洛神比红莲,实典出于《洛神赋》。

贵妃赐浴华清池

曹植把红莲比为洛神,而唐玄宗李隆基则把白莲比为杨贵妃,赞美她是一朵“解语花”。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人”中的最后一位,也是最风流最凄艳的人物。

贵妃,小字玉环,弘农华阴人。父杨玄琰,蜀司户。玉环长成,美艳异于常人,丰若有肌,软若无骨,肤如凝脂,貌似莲花。夏日畏热,出汗呈淡红色,不施脂粉而遍体生香。开元二十二年(734)入选为寿王妃,时二十岁。开元二十八年十月唐玄宗幸温泉宫与玉环邂逅,目醉神迷,意欲夺媳为妃,又怕名声不顺,便传旨废她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七月于凤凰园册封为贵妃。进见之日,玉环献《霓裳羽衣舞》,飘然若仙,意态风流。玄宗大喜,对后宫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亲自制曲《得宝子》,并亲手执金步摇(首饰)为她插鬓。玄宗本有武惠妃、王皇后,皆美。而贵妃更美,宠倾后宫。在七月七日夜,二人于长生殿月下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世世转生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载其事。

唐玄宗(685762),又称唐明皇,前期任用姚崇、宋为相,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吏治腐败,中央政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贵妃一得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玄宗赠其父杨玄琰为济阴太守,又连升兵部尚书、太尉、齐国公。母李氏册封陇西郡夫人,后重封为梁国夫人。“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谑浪,巧会旨趣,出入宫中。封大姨为韩国夫人,三姨为虢夫人,八姨为秦国夫人。同日拜命,每人月给脂粉之资十万钱。独虢夫人自炫美艳,不施脂粉,常素面朝天。”杜甫诗云“虢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叔杨玄封为光禄大夫。兄杨钊拜为侍郎,后升迁御史大夫,赐名国忠;李林甫死,又接替为宰相。父子五家于宣阳里大造府第,雕栋相接,甲第洞开,车马仆从,照耀京邑。天子过其府必幸五家,迎接仪仗驼马千余,一家一队一色,五队相映,五色缤纷,鼓乐喧天,欢声雷动,如百花之焕发,香气数日不绝。自此权倾天下,进京大臣,无不先赴其门。诗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当时有一民谣曰:“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却作门楣。”其天下人心,羡慕如此,史所罕见。

唐人爱牡丹,开元中,兴庆池东沉香亭畔逢花盛开,玄宗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宣翰林大学士李白进殿立进新词。白宿酒未醒,援笔立成《清平乐》三章,成为千古绝唱。

《开元天宝遗事》又载:“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怎如我解语花。’”意谓荷花虽美,却不会说话,哪里比得上我这善解人意的“解语花”(指贵妃)呢?从此以后,人们便用“解语花”比喻美人;以“白莲”比杨贵妃。见于诗文者如白居易《长恨歌》喻贵妃“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唐宋以贵妃比白莲的诗文甚多,如:

王沂孙《水龙吟·白莲》:“翠云遥拥环妃,夜深按彻霓裳舞。铅华净洗,涓涓出浴,盈盈解语。太液荒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甚人间、别有冰肌雪艳,娇无奈,频相顾。

三十六陂烟雨。旧凄凉,向谁堪诉。如今漫说,仙姿自洁,芳心更苦。罗袜初停,玉还解,早凌波去。试乘风一叶,重来月底,与修花谱。”

贵妃风流传于后世者有三:一为贵妃羞花。在我国古典小说中要形容某女子很美,便称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究竟怎么个模样却是不得而知。据传“沉鱼”是指西施浣纱,鱼见了她的美貌就忘了游动,不知不觉沉了下去。“落雁”是指昭君出塞,雁见其美貌忘记了飞翔,落下来只顾欣赏她的花容。“闭月”是指貂蝉拜月,月亮看她长得比自已美,害羞地躲进了云层。“羞花”是说杨贵妃赏花,花儿见她貌若天仙,自愧不如便闭合起来。有人说杨贵妃是碰上了含羞草,一触即合,故称“羞花”。 

二为贵妃醉酒,是梅兰芳先生的拿手好戏,实从霓裳羽衣舞演化而来。三为贵妃出浴,补记如下。陕西临潼骊山脚下有一华清池,风景清新,气候宜人,玄宗特地在此营造华清宫,每年冬十月与贵妃同辇而来到此休养。宫中建九龙殿,为玄宗所居;又建端正楼,为贵妃梳洗之所;又建莲花汤,作贵妃沐浴之室。这“莲花汤”即为温泉浴池,周环数丈,悉砌以白石,莹澈如玉。周围刻鱼龙花鸟,四面有石阶下水。池中雕有一双白玉石莲花,泉眼瓮口即藏花中,温泉喷涌而出,水气蒸腾,清澈见底,专供贵妃沐浴。白居易《长恨歌》称“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李商隐《骊山有感》云: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唯寿王。

唐婉陆游爱缠绵

在上海荷花展览上,我看到一种娇艳无比的新品种荷花名为“唐婉”,这给了我精神上以极大的震撼,因为陆游的第一夫人名为“唐婉”,这一新品难道是在叙述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爱情故事吗?她令人想到了那千古绝唱《钗头凤》。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屡遭打击,中年入蜀,在前线担任过军官。陆游原娶表妹唐婉,唐婉既漂亮又贤惠,二人伉俪相得,琴瑟和谐。但陆母不喜欢媳妇,又听信谗言,强迫夫妻离婚。后陆游再娶王氏,唐婉改嫁本郡赵士程。《齐东野语》云:“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遗致酒肴,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实绍兴已亥岁(1155)也。”时陆游31岁。《钗头凤》词云: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见了万分感伤,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俗话说:“姑当婆,到老不相和。”这两词都有一个“恶”字,都是对婆母的怨恨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不久唐婉便抑郁而死,令后人无限婉惜。

唐婉死后,陆游终身不能忘,后曾三次咏及沈园。绍熙壬子岁(1192)陆游重游沈园,作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庆元已末岁(1199)又作《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这时陆游已75岁了。

至开禧乙丑(1205)岁暮,陆游又作《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壁间尘。”

此年陆游已81岁矣,从相逢-重游-眺望-梦游,直至1210年去世,他对唐婉一直未能忘怀。二人的爱情悲剧被一首《钗头凤》铭刻在历史上,“无一语不天成,无一字不含泪”,如歌如怨,如泣如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其实陆游是一个以爱梅著称的诗人,咏梅诗甚多,而咏荷诗甚少。如其《荷花》:“南浦清秋露冷时,凋红片片已堪悲。若教巨眼高人看,风折霜枯似更奇。”这是对枯荷的赞美。又如他临终前的倒数第二首诗《梦行荷花万顷中》:“天然无际路茫茫,老作月下风露郎。只把千樽为月俸,为嫌铜臭杂花香。”这已经带有幻觉了,以千壶酒当月薪而不要铜钱,以免铜臭沾污了清高的荷花。《诗人玉屑》说,陆游临死之前梦见自己死后到镜湖做了“莲博士”,足见诗人精神之超脱。

我两次到绍兴都游了沈园,凝视着粉墙上的二人《钗头凤》墨迹感慨万千,目睹着荷塘中的亭亭玉立的荷花,便会想起那才貌双全的唐婉。古语云:“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如今我还要加一句:“愿好夫妻永不分离”,希望世上的恩爱夫妻都能克服任何压力和干扰,守护爱情白头偕老。

莫愁本住横塘滨

“横塘棹穿艳锦,引鸳鸯弄水。断霞晚,笑折花归。”请问这令人神往的“横塘”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横塘在南京市秦淮河边,石头城下。崔颢《长干曲》云:“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长干,南京里弄名。横塘,别称石城湖,即今日水西门外之莫愁湖。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本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公元前472年春秋越国就在此建立城邑。公元229年孙权吴国定都于此,后有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皆先后于此建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称。937年以后又陆续成为南宋、明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的国都,故又有“十朝都会”之誉。现在的莫愁湖六朝时还是长江的一部分。隋唐以后称横塘。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中才有莫愁湖之名。是宋以后人们纪念一位民间女子莫愁而更名为莫愁湖,湖中尽植荷花。

明洪武年间于莫愁湖畔又筑胜棋楼。联曰:“占全湖绿水芙蓉,胜君臣棋一局;看终古梁雕玳瑁,卢家庭院燕双栖。”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与中山王徐达在此下棋,一次二人杀得难分难解,朱连吃徐二子,以为胜券稳操。不料徐达笑了起来。仔细看,原来他已经将棋子摆出“万岁”二字,朱元璋大为叹服,便将此湖与楼一起赏赐给他作“汤沐邑”,名楼曰“胜棋楼”。这就汇英雄美人传说于一湖,更增莫愁湖的魅力。又有联曰:“天子爱英雄,登金碧重楼,想见云龙万里;美人隔秋水,望芙蓉一顷,疑来海燕双栖。”“胜地快清游,正梅子黄时,荷花开未?湖楼凭远眺,看大江东去,明月西来。”明清以来,莫愁湖便有“南京第一湖”之称,被冠以“金陵第一名胜”,并被列为“金陵四十景”之首。

“莫愁”一名不见于正史,是一位极平凡的民间女子。她是一位采莲女,有西施之风;又是一位采桑女,有罗敷之美。戏剧《莫愁女》称莫愁是明中山王徐达孙媳,因受婆母封建礼教的压迫投湖自尽。这是后来的编造,与历史传说完全不符。

莫愁当是两晋之交一位美丽善良、勤劳能干,能歌善唱的民间女子。南朝乐府民歌有《莫愁乐》二首:“莫愁住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不断流。”以后有二说:一说莫愁是湖北石城人;一说莫愁是洛阳女子嫁南京卢氏。《旧唐书·音乐志》载:“《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三国时孙权建吴定都南京曾做过两件事:一是于建安十七年,在南京西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上依山筑城,名曰“石头城”(在今清凉山之后)。蜀相诸葛亮赞曰:“钟阜龙盘,石城虎踞。”所以石头城又简称为石城,亦作南京的代称。二是修筑横塘。宋张敦颐《六朝事迹》载:“吴大帝时,自江口沿淮(指今秦淮河)筑堤,谓之横塘。”横塘位于石城西南,故又称石城湖,后又更名为莫愁湖。莫愁湖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太平寰宇记》。唐宋时期人们一直把莫愁作为南京人,而并未作湖北人。如宋周邦彦《金陵怀古》:“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莫愁生活在南京,她的原籍却是洛阳。南朝梁武帝萧衍有《河中之水歌》,是最早的关于莫愁女传说的可靠依据。其歌曰;“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东家王”传说是她洛阳邻居家的一个小伙子,名叫王昌,与他青梅竹马,自小相好。洛阳女子莫愁为什么离开了意中人而远嫁南京江东卢氏呢?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动荡的政局。洛阳本是西晋首都,由于政治腐败,匈奴刘渊起兵反晋,刘曜、石勒攻取洛阳,中原士族大举南迁,317年在建康(今南京)拥戴司马睿称帝,是为晋元帝,史称东晋。在战乱中莫愁随家南逃到了南京,嫁给了横塘之滨的卢家。

莫愁婚后境遇如何?卢家很富有,湖边筑有亭台楼阁,新房设有郁金堂。但新婚不久,丈夫应征辽阳边塞,十年杳无音讯,后来方知已战死沙场。唐代张祜《莫愁乐》:“侬居石城下,郎到石城游。自郎石城出,长在石城头。”但左盼右盼,望眼欲穿,他也没有回来。初唐沈期亦有《古意呈乔知府》诗:“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风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乡亲们对新婚守寡的莫愁都十分同情,但她没有愁肠百结,而是母子相依为命,化愁为不愁,扶危济贫,助人为乐,热心于乡里公益事业,做了不少好事。她那银铃般的歌喉和荷花般的美貌,勤劳的双手和美好的心灵,四乡八镇远近闻名。大家都热爱她,敬重她,后来便用她的名子来命名这片明镜般的湖水。

莫愁与荷花结下了不解之缘。采莲本是传达爱情的活动,可是莫愁年年采莲,不见夫归,水流花谢,韶光易逝,青春虚度,无限感伤。宋宴几道《清平乐》曰:“莲欲开遍,一夜秋声转。残绿断红香片片,长是西风堪怨。 莫愁家住溪边,采莲心事年年。谁管水流花谢,月明昨夜兰船。”

莫愁湖是南京荷花最多的地方,一直以荷景著称,每年夏日,一片锦绣,莲叶田田,荷花朵朵,秀色醉人,清香弥满。清乾隆年间,江宁知府李尧栋于湖滨重建郁金堂,又构筑赏荷亭、湖心亭、六宜亭、光华亭和水榭长廊。湖心亭联云:“我非好奕登楼,看今朝胜局残棋,青山送尽英雄骨;客为消闲打桨,喜千里平湖浩月,荷花照出美人魂。”六宜亭联云:“柳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湖秋。”光华亭联云:“花从绕郭开湖目;天许看山到石头。”

郁金堂相传为莫愁居住之所,壁上有莫愁的阴文石刻像和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因莫愁爱荷花,庭院中特地开凿荷花池。1953年池中央立莫愁汉白玉雕像一座,同真人大小,洁白纯净,造型优雅,发髻高卷,衣裙柔荡,怀中兜存桑叶,俯首欣赏荷花。莲叶簇拥,粉荷点缀,流光溢彩,涟漪轻漾。莫愁仿佛刚刚采桑归来,凌波于这一片荷塘之中,是那样地秀美,又是那样地纯朴。当你凝望着她,耳边仿佛响起了一串清越动人的歌声:

莫愁湖边走呀,春光满枝头。

花儿含羞笑,碧水也温柔。

莫愁女前留个影,江山秀美人风流。

啊,莫愁啊莫愁,劝君莫忧愁。······

江都露筋萧荷花

从邵伯镇沿运河北上30里有一小镇,原属高邮县,建国后划归江都县,它就是渌洋乡露筋村,昔有露筋祠,名气极大。

传说唐朝末年,兵荒马乱,有姑嫂俩逃难来到这里。天色已晚,一片荒野没有人家,夏天酷热,巨蚊成阵,好容易找到一户茅草屋,里面住着个单身汉。嫂嫂上前敲门求宿,农夫开门应允。嫂嫂叫姑子一同进屋住,可是姑娘再三不肯,说:“吾宁死,不可失节。”便睡在门外荒地上过夜。第二天早上嫂子开门一看,姑子已经被蚊子叮死了,血被吸干了,筋骨都露了出来。嫂子痛哭流涕,与那农夫把姑子安葬于大运河边,后来此地便名为“露筋”,人们在这儿建了一座祠堂纪念她,称“露筋祠”。明代大画家徐渭《文长集》称:“露筋,名萧荷花。”

原露筋祠前后达四进,因地处运河边,往来舟楫不断,由宋迄清,文人题刻甚多。北宋米芾作《露筋之碑》(现藏泰州博物馆)。欧阳修有《憎蚊诗》。康熙三十六年皇上赐额“节媛芳躅”,号称“仁庙”。清王士祯《再过露筋祠》诗云:“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道光十三年观察使李彦章于祠左建三十六湖楼,集古今有关诗文词赋为《露筋祠志》,所录历代文人书法碑刻数十块。民国初年宝应探花冯煦过此,见祠已荒废,作《迷神引》一词。1958年露筋祠在大跃进运动中被彻底拆除。

宝应荷塘戚家妇

在江苏省宝应县城之东,有一大片荷塘,每当夏日,莲叶田田,一片碧绿,荷花朵朵,阵阵清香,蜻蜓上下,蛙鸣其间,实是赏心悦目。此塘名曰“戚家汪”,源于明朝初年的一名女子。清朝康熙年间,太子侍读乔莱在这里建起了纵棹园,小湖供嘉宾荡舟。

“戚家妇,相传为洪武时人。于归之夕,夫送客堕门外水死。妇即毁簪珥,洗铅粉,哭其夫尽哀,系诗衣带间,曰:

画虎虽成未点斑,百年夫妇一宵难。

欢声未巳哀声动,贺客才临吊客参。

孔雀屏前灯隐隐,鸳鸯枕上泪潸潸。

从来未识儿夫面,空惹虚名到世间。

亦投水以殉。某大夫为置碑,岁久沉于水。万历时,文文肃震孟宿县邮署,梦一片荷花中有一女子凌波而来,告以城东北隅有碑及诗。文肃询诸刘练江,永澄曰:‘此必戚家妇也。’于城东坳荷花荡之水边掘土,果得碑,因募杜氏地,建祠祀之。永澄题联云:‘诗同湘瑟千秋响,祠比江潭万古清。’乔御史可聘制碑记。乾隆、道光年间,邑绅士屡修治其祠,春秋有司祭享不替。”

以上故事为《康熙宝应县志》引自《明史·烈女传》。今县城纵棹园之水面即为旧日之戚家汪也,祠堂原在水边,另有刘永沁一联:“千秋义气徒女子,四海须眉几丈夫。”其旁有一座“节妇坊”。明清时期高邮露筋祠和宝应戚家妇祠纪念着京杭大运河畔的两位著名的节妇烈女,来往官宦文人无不兴笔挥毫,题诗赞颂。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宝应,有《咏戚家妇》诗一首云:

未睹妇面继夫亡,非比寻常烈女行。

白发尚且贪晚景,青春岂肯弃红妆?

魂游地府乾坤大,骨葬山头草木香。

朕泪从未轻易落,只为千秋立纲常。

193311月,作家易君左陪同江苏省教育厅长视察苏北,在其笔记《运河帆影》中写道:“在这园(纵棹园)中一片荷塘,旁边却有奇迹,即是古烈女戚家妇祠,明洪武时人,或曰姓杜。······这个祠堂建筑古典,仿佛古代罗马寺院,上面长满红黄色的秋叶,极其美丽。”建国后戚家妇祠被拆除。

在今天的纵棹园中,戚家汪湖面供游客划船。湖中岛上建有“竹深荷净堂”,该堂取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诗意,喻乔侍读高风亮节的君子之风。在堂后辟荷花池一方,每年夏日碧叶红莲,伴以翠竹假山,景色清幽宜人。

白莲居士方婉仪

“千载而后,欲知此贤;身为梅花,妻为白莲。”此四句铭文指的是清代“扬州八怪”中的罗两峰及其妻方婉仪。两峰善画梅,婉仪号“白莲居士”,也是著名女画家,人称“梅花白莲双伉俪,风流扬州两丹青。”

清乾嘉年间有“扬州八怪”名满天下,但后来名列“八怪”者竟在十六人以上,所以有人主张改称“扬州画派”。正真的“八怪”一般以清末李玉芬《欧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所列为准:为汪士慎、李、金农、黄慎、高翔、郑板桥、李方膺、罗聘。“八怪”虽是名画家,但都是寒士,生活比较清贫。他们当时与恪守南宗清规戒律的正统保守派分道扬镳,不拘绳墨,阔笔放纵,取材生活,多得天趣,时人以为怪,后人以为新,在绘画艺术上形成独特的风格,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罗聘(17331799)是“八怪”中最晚的一个,字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他是金农的入室弟子,是个才华早露的多面手,在“八怪”中他题材最广泛,技艺最全面,其“人物、山水、花鸟、梅竹,无不臻妙,世称神品”,他还善画人物佛像与鬼趣图,开创了文人画中肖像创作的新领域。在京师作《卖牛歌图》,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1763年至1766年金农、郑板桥、黄慎相继病逝,罗两峰被推为扬州画坛的领袖,与蒋士铨、沈大成、闵玉井等名流共为扬州文坛泰斗。1799年罗两峰病故,也就宣告彪炳于清代画史的“扬州八怪”的结束。

罗两峰祖籍安徽歙县呈坎村,后迁扬州。父罗愚溪,雍正举人,有子五,两峰排行第四。其妻方婉仪为安徽歙县联墅村人,祖父方愿瑛曾任广东布政使,父方宝俭是国子监学生。她生于1732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是荷花生日,所以自号“白莲居士”。其故居在今扬州城弥陀巷内,名曰“朱草诗林”。夫妻二人比翼双飞于扬州画坛,为世人所称道。

白莲是扬州名士沈大成的女弟子,一生学习勤奋,博览群书,精益求精,造诣很深。她不仅精诗文、工书画,而且品格清高。著作有《学陆集》、《白莲半格诗》行世,成为清代扬州文坛上著名的高才洁行的女才子,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其诗格调清逸,朴实无华,有“忍饥”、“哭姑”十二首称道于当时,又曾以七言巧和金冬心《冰灯诗》,为人传诵,享誉文坛。她又与绿净老人许太夫人集扬州才女聚会唱酬,名盛一时,大画家管希宁特作《寒闺吟席图》以记其事。

有一年白莲过生日那天,老师金农陪夫妇二人载酒荡舟于瘦西湖荷花丛中。无边的莲叶密布湖中,与岸边如烟的垂柳相掩映,染成了一片绿色世界。绿荫中的游人徜徉在碧毯似的绿径上,好象都染上了荷花的香气。微风拂过,波光粼粼,嬉戏的鱼儿闪着银鳞,穿行于随波荡漾的水草之间。婉仪心旷神怡地说:“这莲花世界中我最爱白莲,因为白莲最为清高纯洁。”金农当即赠诗一首,其中有佳句云:“莲塘潋滟花精神,无滓无尘清可比”,以此比喻她的美德。方婉仪作诗一首:“冰簟疏帘小阁明,池边风景最关情。淤泥不染清清水,我与荷花同日生。”借此抒发自己高洁的胸襟。

罗两峰画梅如植戟,秀丽洒脱,浓淡交映,疏狂粗放,清奇拙奥,翁方纲赞其画梅云:“离合神光静不分,淡浓章法可论文。珊瑚玉树交襟袂,一片兜罗雪海云。”白莲居士的绘画,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多,两峰称其有出尘之想。因爱荷花,也喜画荷,曾有《涉江采芙蓉图》,作碧荷白莲,迎风摇曳,婀娜多姿,用笔淡冶精妙,似有清香满纸。白莲对其子女手传身教,均能传其家学,子允绍,允瓒画梅亦有名气,一家人全为画梅圣手,世人称为“罗家梅派”。

著名词人蒋士铨评赞说:“两峰为夫,白莲为妻,男能绍诗书,女有芳淑仪,一家仙人古眷属,墨池画盏相扶持。”白莲四十八岁病逝,京师大书法家翁方纲为作墓志,铭曰:

万卷梅花,一卷白莲。

其画也禅,其诗也仙。

白莲居士,虽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但她正如一朵纯洁光辉的荷花,保持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而值得人们敬仰与怀念。


超赞

关注

我顶

无聊

路过

最新评论

今日宝应网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261号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