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1|回复: 0
|
王太峰:由“孩子王”到“鸭司令”
[复制链接]
|
|
在宝应县广洋湖镇葛庄村四组,有一位皮肤黝黑且身材瘦削的村民,今年48岁,患肢体三级残疾。20多年来,他用顽强的毅力和艰难的努力,战胜了无数的困难,仅靠一只右手养群鸭挣钱,撑起了全家老的老、少的少共五口人的生活重任。他就是该镇目前养鸭规模最大的个体户王太峰。
说起王太峰的左臂残疾,他74岁的老母亲双眼噙着泪水:“那是在他3、4岁时,因一次意外伤害事故,左膀臂从此就失去了知觉功能。”30年前,刚初中毕业的王太峰被安排在村学校里做小学代课教师。一年又一年,他与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结下了深厚而又难忘的师生之情。尽管当时的工资待遇很低,六年中,他却一直在坚守着那份清贫。一次突然的家庭变故,又一次彻底改变了王太峰生活的命运。老家在云南的妻子出走不归,抛下了两个孩子。当年,他大女儿才7岁,小儿子仅3岁。从此,沉重的家庭生活重担就落在了他一人身上。事到如此,王太峰不得不忍痛割爱,在自己人生的旅途中再次作出抉择。他依依不舍地辞去了教学工作,回家跟父亲学起了养鸭。王太峰的父亲今年已是79岁的高龄了。谈起这段经历,这位老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流露出了一副无奈:“我出生贫苦,14岁就帮人打工,15岁放牛,16岁放鸭。解放后,我又为集体放鸭。风里来,雨里去,几十年的放鸭经历也使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儿媳出走后,儿子身上的家庭经济生活压力更大了,我不得不将自己的养鸭秘诀传给他,让他放鸭多挣钱维持家计。”
起初 ,王太峰养鸭因手头经济拮据是 “小本经营”。先是放养50只左右,后来数量逐步增加到100只、200只、300只;先是在家门口的小内河里放养,而后由于小内河不能满足鸭子活动空间的需要,王太峰便用仅存的右手撑着小船,由家门口河道向西不远径直向南,将鸭子赶到离他家有1公里远的向阳河内放养。几年前,这1公里长的河道被村民承包养鱼了,出路被卡住。怎么办?王太峰就另辟蹊径,由他家屋后向东1公里后再向南,另一条从不行船且长满水葫芦和杂草的小河道被完全打开。尽管他每天早、晚来去要比原来多撑船行走2公里,全身感到很累,但心里仍高兴,因为他没有被难倒。
如果说水路的出路不是问题了,那么,每年夏季鸭子的疫情灾害是最让王太峰头疼的事了。雨季来临后,河水不断上涨,独臂行船格外吃力暂不说,晚上,几百只鸭子挤在已被上涨的河水“吞噬”得只有“巴掌”大的菜园里,导致得病纷纷死亡,请来兽医打针也无济于事。如此惨重的损失使王太峰确实伤透了脑筋。后来,在每年的雨季来临之前,为了把这样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他提前将一大半正在生蛋的鸭子卖掉,只留下少量的继续放养。等到秋季,河道水位下降,王太峰便开始“招兵买马”,接二连三地将他人的鸭子买进来。他的“队伍”逐渐地又壮大起来了。
随着父母的年事已高,还有两个孩子上学读书,王太峰感到家庭的开支越来越多,肩上的压力更大。特别是从前年起,大女儿去县城读高中,小儿子在镇中心小学上五年级,单一年的学杂费、住宿费、租房费和吃饭、生活等费用就有1万多元。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觉得只有多养鸭,才能多挣钱,别无他择。为了这个家庭,即便是自己再苦再累也是应该的。于是,王太峰扩大了养鸭数量,一下子增加到近700只,其中,母鸭就有600多只。这样的数量是该镇目前个体养鸭户中最多的。他当上了“鸭司令”,鸭蛋质量远近闻名,高邮和建湖等地的商贩成了他家的老客户。谈起自己将来有什么愿望,王太峰胸有成竹地说:“如果有个好场地,放养1000只鸭子,或者更多,我没有问题。”
从“孩子王”到“鸭司令”, 王太峰身残志不残,顽强地拼搏着。他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在时刻地激励着他自己,同时,也在不断地鼓舞着他身边的人们。(夏文 潘泽富)
|
|
|
|
|
|
|
今日宝应网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