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卷一、荷花概论

2013-11-10 09:30| 发布者: 今日宝应网| 查看: 1072| 评论: 0|来自: 今日宝应网

从十二月花神说起

茫茫宇宙有无数星球,直至目前人类所知只有地球因偶然具备了各种条件(如阳光、水和大气层)而产生了生命。首先产生的是植物,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出氧气,有了氧气才产生了动物。然而几亿年来动物只是依赖花草树木而生存,如牛羊吃草,蜂鸟吃花蜜,松鼠吃松子等,它们并不会欣赏花木。只有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出现以后,才有了理性思维,才会欣赏花木,随着文学绘画的产生,花木文化也就繁荣起来。

早在原始社会,花草图案已被大量运用于彩陶的装饰上。而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了竹、木、花、卉、桃、柳、松、柏等文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诗经》和屈原的《楚辞》借大量的花卉作为比兴寄托,这两部书被后世尊崇为“衣被词人的文章奥府”,对后来诗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六朝时期咏物诗产生,咏花诗也随之产生,达于唐宋更为兴盛。

在历朝历代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爱好欣赏中,产生了许多突出的人物,有的就被人们尊为花神。中国在地理上处于温带、亚热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农历每季三个月,一年共十二个月。古代的《花月令》记载了每个月所开之花,而《瓶史·月表》则规定了每月的花盟主、花客卿、花使令。春夏时节百花齐放,每月列十余种花;秋冬时节万木凋零,每月所列仅三四种花。其实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温差大,同一种花在南方要比北方早开一个月。关于“月令花”的说法,南方和北方略有差异。江南通常认为是:一月梅花(北方是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兰花(指蕙兰,北方是蜀葵),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山茶花(或木芙蓉),十一月芦花,十二月水仙花(北方为腊梅)。

古代民俗农历一月又称正月,十月又称阳月(指十月里还有三个小阳春),十一月又称冬月,十二月又称腊月。而相对上面的“月令花”,文人又喜欢将农历一月称为梅月,二月称杏月,三月称桃月,四月称槐月(或称柳月),五月称榴月,六月称荷月,七月称兰月(或称瓜月),八月称桂月,九月称菊月,十月称茶月(指山茶),十一月称葭月(芦花又称蒹葭,《诗经》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十二月仍称腊月。

所谓花神其实并无定说,只是一些爱花出了名的人,便被人们尊崇为某月花神。正月梅花花神有三说:一是北宋诗人林和靖(名逋),他终身不娶不仕,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冠领古今的第一咏梅名句。二是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人日(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檐下,有五瓣梅花落额上,拂之不去,宫女效之,后称梅花妆。三是唐明皇的妃子江采苹,性爱梅,善歌舞,玄宗称她为“梅妃”。

二月杏花花神也有三人,有人说是上古燧人氏,因为他教人取枣杏之火。也有人说是杨玉环,说她死后葬于马嵬坡,其地便生出一片杏林,花开如雪。也有人说是宋代女词人魏玩,因其词有“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之句。二月又是海棠花开的时节,传说宋代女词人孙道绚是海棠花神,因为她的词中有“愁登临,海棠开后,望到如今。”

三月桃花花神三人:一是唐代诗人崔护,源于众所周知的“人面桃花”的故事。二是春秋时期的桃夫人息妫,她是息国息侯的夫人,生得面若桃花,目如秋水。三是西北地区奉宋将杨延昭(杨六郞)为桃花花神,因他戍边期间辽军不敢侵犯,比为桃木能辟邪。

四月牡丹花神二人:一般认为是杨贵妃,因为李白《清平调》三首比她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也有人说是北宋文豪欧阳修,因为他编撰了《洛阳牡丹记》。

五月石榴花神三人:有人说是捉鬼的钟馗,因为端午节家家要挂钟馗像来驱邪,此时正逢石榴花开。也有人说是南朝梦笔生花的大诗人江淹,因为他写过《石榴颂》。还有人说是唐代善于舞剑的公孙大娘,传说她穿的是红裙子,后世称为石榴裙。

六月荷花花神二人:一位是采莲美女西施。另一位则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因为他的《爱莲说》教育世人为官要清廉,要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君子,此文脍炙人口,传颂千古。

七月兰花(指一茎多花的蕙兰)花神是屈原,因为他在《离骚》中以兰花比人品高洁。明代秦淮歌妓马守贞(号湘兰)能诗会画,尤擅画兰花,人称“兰仙”,又把她称为正月开花的春兰(一茎一花)花神。

八月桂花花神有四种说法,一说是西晋石崇的爱妾绿珠,因思念南方的家乡,石崇在金谷园中为她遍植桂花。二说是唐太宗的妃子徐惠,她八岁就写出了“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的名句。三说是南宋宰相洪适,其父洪皓、弟洪遵、洪迈父子四人皆中进士在朝为官,人称“蟾宫折桂”。四说是南朝刘宋时的女诗人鲍令晖(大诗人鲍照的妹妹),她有诗云:“桂吐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是君不归,春风徒笑妾。”

九月菊花花神二人:一般公认为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颂千古。也有人推举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女才子),她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脍炙人口。

十月木芙蓉花神有三人:一说为花蕊夫人,其夫后蜀主孟昶在成都遍植芙蓉,因而成都别名“蓉城”,后来后蜀被赵匡胤所灭。一说为北宋大学士石延年(字曼卿),欧阳修《六一诗话》说他死后做了芙蓉城主。一说为南宋诗人范成大,他晚年隐居临安石湖,遍植芙蓉。

冬月山茶花神一说是王昭君,一说是白居易,皆不知何因。另一说为元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他的书斋叫“玉茗堂”,玉茗就是山茶花。

腊月水仙花神一般是指洛神,大诗人曹植写有著名的《洛神赋》,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又画了著名的《洛神赋图》,因而作为案头清供的水仙花便有了“凌波仙子”的美称。此外也有人把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作为水仙花神。

除上述之外,还有称唐代上官婉儿为玉簪花神,女诗人李冶为蔷薇花神,女诗人姚月华为秋葵花神,宋代女词人吴淑姬为荼蘼花神等等。这些花神大多为爱花咏花的才子佳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人民爱花的广泛性和永久性,在文人的笔下创造了丰富的花文化,而荷文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花信风、花朝节与荷花生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引进了世界通用的公历(俗称阳历),而在此之前中国一直用的是干支纪年的农历(俗称阴历),并设计出了适用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

农历一月俗称正月(因为避秦始皇嬴政的讳,正读成真),称孟春,有立春与雨水两节气。初一至初五为春节,十五为元宵节。

二月称仲春,有惊蛰和春分两节气。二月二,龙抬头,新媳妇回娘家,“摇摇摇,一直摇到外婆桥”。现在新定阳历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此时古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二月十二为花朝节,又称花神节或百花生日。

三月称季春或暮春,桃红柳绿,燕子归来,是春游踏青放风筝的时节。有清明、谷雨两节气。清明又是祭祖的节日,前一日是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

四月称麦月或孟夏,《尔雅》云:“四月为余”,又称余月。槐花开放,所以又称槐月。柳絮飞扬,又称柳月。本月有立夏、小满二节气。

五月称仲夏,初五为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本月有芒种、夏至二节气,是割麦、栽秧的月份。

六月为季夏,有小暑、大暑二节气,又叫大伏天,是一年中最暖的月份。“六月六,晒龙袍”,是曝伏晒衣物的意思。

七月称新秋或瓜月,有立秋、处暑二节气。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称七夕节或乞巧节。七月半是祭奠祖先的中元节。

八月称中秋,有白露、秋分两节气,生露水,起白雾,一场秋雨一场凉,大雁南归。八月半为中秋节,又称月夕或团圆节。

九月称季秋,有寒露、霜降两节气,草木枯,虫声歇,秋风扫落叶,又称朽月。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今称敬老节,持螯赏菊,登高望远。

十月称初冬,时而回暖,又称阳月。稻棉收净,盖新房,娶媳妇,又称良月。有立冬、小雪两节气,十场秋雨穿上棉。

十一月称冬月或仲冬,有大雪、冬至两节气,冬至开始数九。水冷草枯,百树凋零,耕牛进屋,湖中芦花白茫茫一片,又称葭月。

十二月称腊月或严月,有小寒、大寒二节气,雪花飘,河封冻,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但又是一个农闲休息欣然迎春的月份,可以说是寒冷中充满喜庆。院中蜡梅飘香,案头水仙初放。八日为腊八节,吃腊八粥。二十四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饮守岁酒,炮竹声中迎新年。

 

就植物生长规律而言,毕竟绝大多数植物是在大地回暖的春季开花,即所谓春花秋实。古人从小寒到谷雨列出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苏州虎丘花神庙楹联曰:“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东汉大科学家张衡《归田赋》说:“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野郁茂,百草滋荣。”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所谓“二十四番花信”是指四个月合八个节气,每节气管十五天,每五天为一候,八气共计二十四候。每候以一花的风信相应,相继开花,准确神奇,合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基本概括了春季常见的花卉。其排列顺序如下:

小寒—候梅花, 二候山茶, 三候水仙。

大寒—候瑞香, 二候山矾, 三候兰花。

立春—候迎春, 二候望春, 三候樱花。

雨水—候菜花, 二候杏花, 三候李花。

惊蛰—候桃花, 二候棣棠, 三候蔷薇。

春分—候海棠, 二候梨花, 三候木兰。

清明—候桐花, 二候麦花, 三候柳絮。

谷雨—候牡丹, 二候酴縻, 三候楝花。

再后便是牡丹的姐妹花芍药花开,古代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芍药是春季最后开放的花,唐宋文人给它起了两个别名,叫做“殿春”、“婪尾春”,都是殿后之意。到此时节花雨缤纷春去了,常引起人们的留恋和感慨。宋代文豪黄山谷《清平乐》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何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青春易逝,人生易老,自然令人感叹。其实节气交替、新陈代谢是一种自然规律,何况春花开后还有夏花、秋花、冬花相续而不绝,悲从何来?秦少游有诗说得好:“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百花生日”就定在这大地复苏的农历二月十二日,俗称“花朝”。在宋代各地日期互异,洛阳以二月二为花朝,又名“挑菜节”,到郊区田野中挑荠菜、马兰头等野菜回来凉拌,鲜嫩可口,别有风味。成都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兼作扑蝶会。素有养花传统的苏州以二月十二为花朝,每年此日必用小红绸扎在花枝上,或在花木枝梢上套个红纸圈,或用红纸剪个小三角旗插在花盆里,称为“赏红”,以表示为花卉祝寿。据说如果不“赏红”,娇气的花儿就会“赌气”枯萎。明代以来。花农们这一天到虎丘花神庙集会祭花神。烧香许愿,供上寿桃糕团,点燃红烛,焚檀香,歌乐吹打,至天晚,每人手持一盏花灯,排成仪仗,出“花神灯会”,歌舞游行,景况极盛。最后观赏戏文,玩至东方发白,才尽欢而散。

历史记载武则天于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花,和米粉捣碎蒸糕,赐与众臣,这说明“百花生日”在唐代已经有了。宋代制度,花朝日守土官必须到郊外去察看农事。明代宣德二年,明宣宗朱瞻基还御制《花朝诗》赐予尚书裴本等大臣。

 

一般的花卉都没有自己的生日,唯有荷花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又称“观莲节”,此俗相传始于明朝天启年间。每年此日,江南水乡的红男绿女成群结队,箫鼓画船,游玩于荷花荡中,为荷花祝寿。如我宝应东荡荷花一望无际,以白莲为多,素服淡妆,仿佛是无数洛浦神女结队踏波而来;偶尔间有红莲,也是灿烂可爱,婀娜多姿。每逢荷花生日,便有无数游客前来,桂棹兰桨,穿行于莲叶之下;吹拉弹唱,欢聚于荷香之中。有时可能遭上一阵雷雨,游人被淋得象个落汤鸡,游兴依然不减,有“六月二十四,赤脚荷花荡“之说。更有许多农家孩子,采了荷花与莲蓬光着屁股泅水而来,纷纷向游人兜卖,更增乡野情趣。

清代不少诗人都留下了关于荷花生日的诗篇,如邵长蘅的《冶游》:“六月荷花荡,轻舟泛兰桨。花娇映红玉,语笑薰风香。”张远《南歌子》:“六月今将尽,荷花分外清。说将故事与郎听,道是荷花生日,要行行。 粉腻乌云浸,珠匀细葛轻。手遮西日听弹琴。买得花儿归去,笑盈盈。”其实远在宋代,杭州已经有了六月游荷花荡的风俗。曾在杭州为官十年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有《满江红·荷花》一首记之,当是“荷花生日”的早期雏型。

时至今日,江苏民间习俗,春节传统文娱节目中有“玩花船”,姑娘乘坐“彩船”翩翩起舞,似在随波荡漾,昔称“荡湖船”;旁边的少年竖着根辫子,装着撑船的姿势,来回奔忙跳跃,活泼可爱,叫“少辣子”。这个节目正是水乡地区“荷花节”的形象再现,体现了古代这一天湖中盛会的欢乐与颠狂。

荷,高洁的世界名花

芍药争春炫彩霞,芙蓉秋尽却荣花。

有色有香兼有实,百花都不似莲花。

——明·刘伯温《采莲歌》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她是一种伟大的花。《花月令》评六月花卉,推荷为盟主,山丹为花客卿,凤仙为花使令。今天,荷花与梅花、牡丹、兰花、杜鹃、月季、桂花、菊花、山茶、水仙并称我国“十大名花”。荷花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真、善、美的象征,她与诗文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清新脱俗的高雅气质和天生丽容,陶冶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以其独具风格的自然美,被人们称为“翠盖佳人”,成为我国湖荡水乡和城市园林重要的水生观赏花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又以其纯洁高尚的精神美,被人们誉为“花中君子”和为官清廉的象征,古往今来受到了无数志士仁人的赞美和歌颂。佛教视荷花为圣洁的象征,因而将她定为佛花。我国“四面荷花三面柳”的山东省济南市、“七星岩连鼎湖山”的广东省肇庆市和有“三国故城”之誉的河南省许昌市,以及山东济宁,湖北洪湖、孝感,澳门特区等都把荷花定为市花、区花。而在世界上,佛国印度、埃及皆尊奉荷花为国花,泰国和孟加拉国则以睡莲为国花,这些国家把荷花睡莲都统称为莲花,并表达了对她的无比尊崇。我的家乡宝应县为中国荷藕之乡,有“百里荷香”之誉,推荷为县花,是十分有意义的。

荷的物种起源

荷是植物界被子植物中发生最早的种属之一,它与至今还存活在中美两国的其它名贵植物如鹅掌楸、中国水杉、北美红杉一样,是现今地球上幸存的冰河期以前的古老植物的孓遗。荷花在植物学上属双子叶植物,但它茎部合生,两枚子叶互生,二歧式分枝叶脉等特征又与单子叶植物相同,具有过渡性植物的特征。荷又保留着陆生高等植物空中传粉的特征,可见它的祖先曾在陆地上生活过,后为适应水中生态环境,根部趋于退化,地下茎趋于发达。所以,荷花在研究植物进化与分类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早在距今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地质层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荷的花粉。苏联A·H·克里什托费维奇著《古植物学》载:“莲发现于北美洲北极地区和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在日本第三冰河期以后的洪积层中也发掘出莲的化石。又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8年编《渤海沿岸地区早第三纪孢粉》报道,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市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绕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在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有莲属植物化石的发现。这些都证明莲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古老植物,它在被子植物大家族发达之前,北半球许多湖泊中已有生长分布。后经多次地质变迁,特别是冰河期地球封冻的低温袭击,绝大部分古老植物均遭灭绝,而荷花却借助于藕的宿根再生能力及莲子的顽强生命力得以幸存下来。睡莲科有850余种,其中莲属植物幸存至今的仅有两种,即中国莲系(亚洲荷花)和美国莲系(美洲黄莲)。中国莲系已发展为多种色彩和花型,现约有500余种。

 

荷花的分布区域

亿万年来,由中国红莲变异出大量品种的亚洲荷花,广泛传播到亚洲的南部、东部和澳洲地区。俄罗斯、伊朗、印度、埃及、斯里兰卡、缅甸、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均有分布,但以中国和日本栽培最多。欧洲、美洲、非洲对亚洲荷花也有少量的引种。

荷花在我国的分布很广,早在南北朝时期,诗人江淹的《荷花赋》即赞颂荷花生于东南,也能扎根西北,名闻华夏,芳流九州。而今南起海南岛(北纬19°),北至黑龙江富锦(北纬47.3°),西至天山北麓,东至台湾,除内蒙古、青海、西藏以外,其它省、市、自治区均有荷花分布。

总的来说,我国除草原、沙漠及高寒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凡有浅沼湖泊者荷花都能生存,而且有大量的以荷景闻名的风景名胜区(下有专篇论述),如北京北海公园和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武汉东湖、杭州西湖等地荷景名闻中外,形成了我国丰富的荷文化。

中国是荷的原产地

“中国是荷的原产地”这一观点,已经被多次文化挖掘所证实。然而欧美人认为中国本没有荷花,中国的荷花是从印度传来的,故称“印度荷花”。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中外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的著作也都称“荷花原产印度”。这是因为欧洲本无荷花,1787年欧洲人始有介绍东方莲的文字记载,后来,他们首先从印度移植荷花,由此而认定荷的原产地仅为印度,实则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量史实证明荷花原产于中国和东印度,我国南方是中国红莲的发源地,也是其分布中心和栽培中心。印度荷花和中国荷花很可能是同种异源植物,因为两国都在人类文明的一开始就已经有了关于荷花的记载。白荷花可能是东汉以后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欧洲有一种“里海莲”,但是植株不美,花小色白,毫无特色,植物学家认为它是亚洲荷花的一个白色变种。美洲黄莲单瓣黄色,植株较小,是一个独立品种,虽不算美丽,但正是亚洲荷花所缺乏的一种色彩,如与亚洲荷花杂交,很可能会产生出珍异的品种,所以中国、日本都已有引种。

根据《诗经》等文献的记载和出土文物的证实,我国在人工栽培荷花之前早就有了野生的荷花。本世纪四十年代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在柴达木盆地采集到荷叶化石。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蒲、荷、菱等水生植物花粉带,其中有荷花花粉化石,经C14测定,绝对年代距今约七千年。1972年,在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房基中,发现有碳化粮食和两粒莲子,距今五千余年,说明当时已将莲子和藕作为食物。此外辽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垦利县、海南长昌等地,都曾发现过荷花孢粉化石。处于氏族群体活动的原始社会,难道会有人从中国沿海地区跑到印度去移植荷花吗?见诸文献的如我国早期古籍《诗经、郑凤》载:“山有扶苏,有荷花。”“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楚辞·九歌》载“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盖。”都证明春秋战国时期早有荷的存在。

欧洲的荷花是从印度移植的。日本古代也有荷花,后又随佛教(如鉴真)从中国带去藕根和莲子,而尊为“净土之花”。日本星川清亲教授著《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载,荷花在雄略天皇时期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以后又多次从中国引种。庄野岩夫教授称镰仓时代(1192-1333年)日本又从中国传入了食用藕。

中国观赏荷栽培史

荷花用为观赏花卉,在古代是宫廷园苑或私宅庭园的珍贵花卉品种,在现代园林中则被选作水景园的主题植物。毫无疑问,在商周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野生荷花的美感,《诗经·泽陂》一篇,见荷花而思美人即是证明。中国观赏荷的人工栽培历史大约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太湖之滨的离宫(今江苏吴县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玩花池”,这是文字记载的最早人工池塘栽荷。

秦代在长安设置宜春苑;汉代改称乐游苑,并在洛阳建芙蓉园;隋文帝改乐游苑为离宫,地当曲江西南;唐代又于园内辟芙蓉池。杜甫有《乐游园歌》称:“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汉以前中国荷花可能仅有红莲,汉代始有变种。《三辅黄图》载:“汉昭帝(公元60年)琳池中,植分枝荷,宫人贵之。”《拾遗记》载:“汉昭帝游柳池,有芙蓉紫色大如斗,花素叶碧,香气袭人,其实如珠。”同时汉代已有私家园林植荷花,如博陆侯霍光园中有荷花池和五色睡莲池,就是专类荷园的雏型。三国孙吴时代武昌已多荷花。东晋王羲之有《柬书堂贴》云:“敞宇今岁植得千叶者(重瓣荷花)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有二十余枝矣。”说明盆莲至少已有一千六百年的栽培史。此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已有种藕法和种莲子法。

隋唐时期皇宫中有了荷花专类园,如唐明皇与杨贵妃赏荷的太液池。长安香火最盛的慈恩寺也有芙蓉苑等。当时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荷花最多,韩愈诗云:“问言何处芙蓉多?撑舟昆明度云锦。”而长安东南的曲江池更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举子中考,皇榜公布于此,有“曲江题名”之荣;春天烟水明媚,上已节人多到此春游宴饮;一到夏秋,红莲接天,卢汀诗云:“曲江千顷秋波净,平铺红云盖明镜。”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还介绍有睡莲、分枝莲、夜舒荷等品种。

到宋代又产生了沿用至今的“水培法”。《花史》载:“宋孝宗于池中种红白荷花万柄,以瓦盆别种,分列水底,及时易新者,以为美观。”此外南宋时杭州御苑德寿宫有香远堂,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载:“大池十余亩,皆是千叶白莲。……南岸列女童五十人,奏清乐。北岸芙蓉岗一带,并是教坊工,近二百人,待月初上,箫笙齐奏,飘缈相应,如在霄汉,其盛况不下于唐代。后元兵入杭,繁华尽歇。”

明清时代,江南盆荷兴盛,小株型的品种培养渐多,缸栽、钵栽,碗栽尤其盛行。明万历间高濂撰《遵生八笺》介绍了盆荷、瓶荷的种法。崇祯间徐光启《农政全书》介绍了塘藕种法。清嘉庆间杨钟宝《缸荷谱》载有33个品种和6条栽培法。小种荷花“开花如钱大”,在私宅庭院与盆景一并陈列观赏,深受人们的喜爱,盆栽荷花的技艺发展到了高峰,江南民间培育出了许多玲珑可爱的小型荷花品种,现在不少珍品已经湮没,只有少量资源保留至今。

荷花释名

荷花为睡莲科莲属多年生浅水宿根草本植物,其生态特征为:花单生,有单瓣重瓣之别,色彩以红白为主。农历68月开花,每花约开34天。地下茎(藕)横生,呈园柱型,节间肥大,内有许多孔眼。须根生于藕节。叶柄挺出水面,叶片圆形盾状。花托膨大为莲房,其上有十几个蜂窝孔,每孔生一小坚果名莲子,秋季成熟。

在百花中,荷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的名称特别多,甚至它的每一个器官都有许多不同的名称。这诸多的名称来源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书籍,这就证明我国荷花栽培历史极为悠久,分布区域也十分广阔,所以流传别名也就特别多。

荷花一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后来又称莲花、藕花、菡萏(《诗经》)芙蓉(《离骚》)、芙蕖(《尔雅》)、扶渠(《诗经》)、朱华(曹植诗)、泽芝(《古今注》)、水芝(《本草经》)、水华(《本草纲目》)、水芙蓉(《广群芳谱》)、草芙蓉(《采芳随笔》)、水芸、水旦(《石林燕语》)、玉环(《三余帖》)、六月春(《类腋辑览》)、以及荷花、玉芝、泽芝、净友、一品香、水芝丹等等,其别名之多,实为罕见。

另有“芰荷”一名,是指菱角与荷花两种植物,古代菱角双角称“菱”,四角称“芰”,正如“菰蒲”是指菰草与香蒲两种植物一样。但在唐朝以前,“芰荷”指荷叶,如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汉昭帝《琳池歌》“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

我国古代对荷的各种名称作了如下解释: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荷,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毛诗笺》:“芙蓉之茎曰荷。”

晋代《尔雅·释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子中薏。”“莲”本指莲蓬,东汉佛教传入以后称荷花为莲花,作为佛教的专用花。

南朝陆机《诗疏》:“其茎为荷,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莲之皮青里白。其子之壳青肉白。

五代后蜀韩保升《蜀本草》:“藕生水中,其叶名荷。”

宋代《韵会》:“凡芙蕖行根,如竹行鞭,节生一叶一花,花叶带偶,故谓之藕。”陆佃《博雅》:“荷,总名。芙蓉,华之号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陆机以荷为茎名,按茎乃负叶者也,有负荷之意,故谓之荷也。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

清代陈淏之《花镜》:“荷花总名芙蕖,一名水芝,其苞曰菡萏,结实为莲房,子曰莲子,叶曰,其根曰藕,应月而生,遇闰则十三节。每节间一叶一花,花开至午复敛。有花即有实,花闭则房见,房成则实见。莲子曰中名薏。”

荷花之释名亦大抵如此了。杜甫诗云:“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因莲蓬(即花托)分隔如房,所以又叫“莲房。”百花都是先花后实,唯有荷花花实同生,所以名“莲”。茎即荷梗。“”即地下根须,细者叫莲鞭,长得肥大以后叫藕,藕只能储存养分,不能吸收养分,真正的根是藕节上的根须。花中雄蕊叫莲须。莲实即莲子,名“”,其心中孢芽名“薏”,即莲芯,味略清苦。

荷叶还有不少名称:从种藕顶芽最初生出浮于水面的小叶叫做“钱叶”;后来藕带上又生出稍大的叶叫“浮叶”;这两种叶古人统称为“荷钱”或“藕荷”,还有嫩香、贴水、五铢、珠连、绿浮小、未擎盖等雅称。后来生出的挺出水面的大叶就是我们观赏的荷叶,叫“立叶”,它标志藕处于旺盛生长期。再生的立叶高度下降,标志新藕长成,叫“后把叶”。最后生出一张矮而小、质薄背红的叶子,叫“终止叶”。有经验的藕农观察叶子长势,便可了解下面藕的位置与生长程度,顺叶踩藕,正如顺藤摸瓜。

超赞

关注

我顶

无聊

路过
上一篇:开篇特写下一篇:卷二、荷之美

最新评论

今日宝应网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261号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

返回顶部